为了应对教育数字化转型对高校教师的挑战,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数字化胜任力, 促进教师教学实践和理论的结合,远景学院语言与社会科学教研室于2023年4月12日下午在菩提书院教室五成功举行教研室教学能力提升研讨会。本次会议由教研室主任戴华老师主持,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会。
紧跟时代脉搏,寻求数字浪潮
研讨会伊始,戴华老师给教研室老师们分享了前期参加的关于高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研修会议相关内容。戴华老师通过视频和案例展示,细致地讲解了新兴人工智能技术ChatGPT在教学课件中的作用,旨在引出高校教育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的发展,同时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帮助教师更好更快的融入现代化,数字化教学领域。其次,戴华老师就目前高校教师的数字化胜任力,强调了教师数字素养的五大维度,并展示了教师如何在智能AI技术的支持下对教案、课件、图像和课程设计等多个教学元素的重新整合,同时给各位教师提供了诸如写作猫等多个数字化工具作为教学辅助来帮助教师提升工作效率。最后,戴华老师提出,数字化胜任力不仅是一种能力和技能的积累,更是一种理念和思维的转变,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体验。

深化课堂思政融合,构建立德树人新格局
黄煌老师于2023年4月8-9日在南京参加为期2天的“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教学与评价”研修课程,本次研修收获满满;回到学院后便从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入手进行研修分享。首先黄老师就课程思政的意义向大家提问:“课程思政是不是中国独有?课程思政是不是就是给课程加点“红色”?课程思政是不是会‘降低’课程的水准?”随后,黄老师转述本次研修专家张莲专家的理论研究,“语言不只是一种交流的工具,任何语言行为、话语、交流的背后都是符号权力斗争”(Kramsch,2021 《作为符号权力的语言》)。话语具有重大的社会影响力,从教育的目的和方式两个角度阐释了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在国家发展战略、社会文化需求及个人日常交流等层面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更回答了之前的三问,即课程思政不是中国独有,每一个国家都在语言教学中实施思想统治,只是其他国家的提法为“价值引领”。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复杂动态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院系、师生、课程等各子系统之间长期交互、意义协商和对话,其中教师是关键和基础。课程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及教师自身则是可有所为的具体方面。每一个院校不一样,具体的育人目标不一样,那么我们远景学院则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思考“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样才能指导我们的具体教学改革。


随后,黄煌老师分享了江苏大学的课程思政特色教学实践“一体两翼”模式,即“以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发展学生的场景性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批判性讨论能力”,立足镇江的文化资源,带领学生走进赛珍珠故居、沈括故居以及恒顺醋厂等多个文化实践基地,学习和参观进行实地教学,让学生在参观学习后用搜集的资料进行历史名人的英语故事讲述。黄煌老师转述了吴鹏教授提出的江苏大学英语学科的一些可行思政融合方案。其中,第一种方案是以文化交流为主线,将思政教育与外语学科紧密结合,通过探究文化背景、语言规范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国外文化的了解,促进文化交流。第二种方案是以科技创新为切入点,将思政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通过组织学生制作科技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第三种方案是以社会实践为主要方式,将思政教育与社会学科融合,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社会视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这些方案对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参考思路和解决方案,激发了教研室老师有关课程思政实践丰富的灵感,随后开启了老师对自身课程实践的激烈探讨。

多元实践,培养综合素养
最后在研讨会上,各位老师就不同课程如何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进行课堂实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参会的各位老师们均认为,多元实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在现代社会中,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已经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更需要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们必须在课堂实践中,注重知识的应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会议上,各位老师结合自己所授课程的特点,准备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例如,法律与社会通识课考虑了模拟法庭的可行性方案,让学生模拟真实案例中的辩论,从而增强他们的口才和辩证能力;德语课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德语视频拍摄,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意思维能力;社会学和英语类课程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纪录片拍摄或city walk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通过多元实践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本次教研室研讨会对高等教育课堂改革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数字化改革、课堂思政融合和多元化实践等重要举措。通过这些改革,教研室老师们相信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未来,远景语言与社会科学教研室的老师们将继续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加强教学质量的保障和提升,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和手段,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撰稿人:袁梦、黄煌
摄影:杨巧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