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远景学院教师赴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参加第六届古希腊罗马哲学研讨会并作会议报告

时间:2023-03-29 15:23 浏览:

几经延宕,冬去春来,以“古代哲学:过去和未来”为主题的第六届全国古希腊罗马哲学研讨会于2023年3月17日-19日在福建省厦门市举办,此次会议由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古希腊罗马哲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承办。来自德国波恩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西南大学、中共中央党校等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大约6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此次会议。远景学院哲学教师吴慈荷应邀参加此次学术会议,并作了学术论文报告。

第六届全国古希腊罗马哲学研讨会,以“古代哲学:过去和未来”为主题,下设六个分议题:后古典哲学、西方古代哲学在历史中的接受、现象学传统中的西方古代哲学、分析哲学传统中的西方古代哲学、西方古代哲学的中国话语、文明交流互鉴视野中的西方古代哲学。研讨会包含十八场学术会议报告,其中包括两场大会发言、十三场专题报告、三场学生专场。研讨会中精彩的学术报告纷呈,国内外关于西方古代哲学的研究讨论不断呈现。

来自德国波恩大学的Christoph Horn教授,作了晚期希腊哲学新柏拉图主义者普洛提诺的美学思想报告,让学者们对理念之美、自然表象之美和艺术之美的认识再上台阶,特别是Horn教授的一系列提问,让人感觉到不断深入思考的哲学魅力;中国人民大学聂敏里教授作了关于亚里士多德《物理学》A3中的概念辩证法的报告,从亚里士多德对巴门尼德的“存在”的批评和柏拉图对巴门尼德的“存在”批评的异同,再次论证了赫拉克里特说的“向上之路和向下之路是同一条路”,不断提醒着研究者们的研究方向、视野和路径选择;山东大学谢文郁教授作了《普罗塔克与希腊哲学的终结》的报告,论述了晚期希腊哲学中怀疑派和基督教的传入对新柏拉图主义者的影响。西南大学崔延强教授作了《作为生活方式的怀疑论何以可能?——基于皮浪派和中期学院派的理解》,肯定了晚期希腊哲学怀疑派哲学的积极意义,提出了“存疑在路上,存疑的存疑也永远在路上,或许这正是哲学和人类本身的宿命”的观点,在谢老师那里终结的哲学问题,又开始了哲学生命的重启,这就是哲学“爱智慧”的永恒魅力。

专题报告第二场,来自复旦大学的王纬老师讲了亚里士多德理论哲学研究中的发展史问题,强调我们需要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做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李涛老师讲了亚里士多德的真理观——命题之真与灵魂成真,在这里提醒着我们应该对真理问题展开认真严肃的哲学史思考。第七场上海科技大学王寅丽老师谈了海德格尔和阿伦特对奥古斯丁《忏悔录》第十卷“寻求自我”的解读比较;湖南大学花威和张俊老师分别讲了“奥古斯丁与异教徒的德性难题”和“爱美之学的古典哲学溯源及中世纪转型”;吉首大学林旭鑫老师谈了从柏拉图到基督教对“恩典”的用法。第九场来自浙江财经大学的魏梁钰老师、中共中央党校吴亚女老师、南开大学张家昱老师、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李雨瑶老师,皆作了关于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相关理论报告。第十三场重庆理工大学刘丽霞老师作了关于尼采学说报告、山东大学陈琳老师作了关于戏剧哲学的报告;东北师范大学作了关于哲学教化视域中爱欲与仁爱的比较研究报告;重庆移通学院吴慈荷老师作了从《尚书》“治国”角度谈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向上选择”的报告。第十四场湖南理工学院苏振甲老师谈了思与诗,在哲学家语境中的关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唐均老师,探究了秘索斯和逻各斯的文化渊源;福建师范大学林伟毅老师,讲了如何理解人,谈到了亨利生命现象学与传统哲学的分歧。与会专家学者们,多角度多层次多元文化视野的报告,让学者们彼此打开了学术视野,为更好的从事哲学教学和科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重庆移通学院的文理学院,远景学院在哲学教育上对学生实行小班式、研讨式、启发式、经典研读、论文写作、课程实践的教学模式,作为西方文明源头的古希腊罗马哲学的研究方式的借鉴意义是巨大的,博雅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研究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的打开学术研究视野,才能实现大学哲学教育符合时代需要的良好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需要,体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师和学生一起教学相长的共同成长模式,成长为良好的终身学习和学术对话共同体!

图、文:吴慈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