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30日晚上,由李晨晓老师主持的导师组特色读书分享活动,在远景楼102活动室顺利完成。本次活动着眼于导师组同学们的学院学习生活之中,让我们“读有所产”,而非“合书即忘”。本次分享会为我们的读书报告撰写提供了实用的方法论。
本次活动邀请了导师组的三名同学分别为我们带来经验分享,分别是顾一鸣同学、杨心雨同学和马思颖同学。三位同学的分享各有侧重,都结合自己撰写经验给我们带来分享。

第一个为我们带来分享的是顾一鸣同学。他非常系统的为我们分享了他的经验,分别是以如何选择书籍、如何做好读书笔记、如何理解文意、如何选择书摘以及如何写好读后感这五个方面。关于选择书籍,他首先将我们可能阅读的书籍进行分类,分为“文学类”和“专业著作类”。

文学类就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书籍;“专业著作类”有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等。他建议我们以自己的兴趣为出发点,去选择阅读的书目。他还提到,这两种书籍的读书报告中有所不同,文学类的读书报告中以真挚情感的优美华丽的语言为着眼点,是撰写“文学类”书籍读书报告的关键所在。关于读书笔记,他讲到在电子读书笔记的记录过程中注意记录笔记对应的书籍页数以便于之后撰写读书梳理思路。关于书摘的选择,他说“著作类”的重要观点常常放在章节末尾,可以选做书摘。与此同时,在专业读书报告时,较为专业的摘录可以适当添加阐述以便于理解。“文学类”,则可以选择情感丰厚,描写精美的句子更加引人入胜。
第二个分享的是杨心雨同学。她的分享则侧重于将读书报告撰写与专业研究相结合。她提供了一个读书报告的撰写思路,有别与其他只不断赘述书中内容的读书报告有巨大区别。

她提议我们可将读书报告撰写与所学专业相结合,去丰富读书报告的层次,在生活中多留意和积累专业名词或者专业语句去增加文章内涵和严谨性,以此我们提高读书的利用率也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专业学习。
第三位为我们分享的是马思颖同学。她的分享重点介绍了读书报告撰写的内在逻辑和行文思路。

她提到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足够的了解作者所生活的地缘概况、文化习俗以及国家历史等方面,所以查阅相关资料就极为重要,因为作者的生活环境塑造了作者那么当我们了解了作者的基本盘之后,我们会更加容易的进入作者的语境空间为我们理解书籍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同时在我们查阅资料的同时,有可额能我们会发现书籍中所撰写的事情或现象,与真实的历史事件有所出入,那么我们在读书报告中即可对出现的谬误就可以成为我们读书报告的一个亮点,不是一味地歌颂作者我们要带着是批判思维阅读书籍,尽信书不如无书。她为我们提供了两种写作思路,一是发散思维,二是逻辑解释。
在分享的过程中,李晨晓导师也对读书报告的撰写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大家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将读书会推向了一个高潮阶段。在同学们和导师的讨论与分享中我们本次导师特色读书分享会活动步入了尾声。
技巧和思路,分享与讨论,从选书、读书最后再到撰写报告,三位同学的分享实现了全方位的建议,大家热烈的讨论与分享。这次活动不仅仅为大家提供了读书写作的技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共同学习和不断分享的过程令人激情澎湃。本次李晨晓导师组“学有所产”特色读书分享活动完满结束,期待大家都下一次分享之旅。
文字:严加怡
照片:冉一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