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深化通识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学创新,《艺术史》课程团队建设研讨会于3月22日下午在远景菩提书院教室5开展,教学团队负责人赵丹以及组员吴慈荷、陈曦、陈榭非、颜昌义等五位老师参与会议,会议由赵丹老师主持。
 
课程建设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基于《艺术史》课程目前只有赵丹老师参与教学,会议开始赵老师就进行了课程建设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包括课程“硬件”(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材、讲义等)以及课程“软件”(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教辅资料、教学成就、第二课堂等)的建设情况。在不断地交流、反馈与讨论中,加之前期团队的教学合作,老师们很快便对课程建设情况有了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
问题及策略
赵老师提出课程内容和学情分析呈现出的问题及改进方向。课程内容本身没有问题,但章、节标题名称甚至是课程名称依然是传统的史论课的命名方式,缺乏通识性,想要改进为既体现一定的专业性又不能看起来太专太难、又要包含字面意思就能呈现出的学科融合、还得吸引人。团队教师积极参与讨论,并从不同学科背景给出了意见。吴慈荷老师说可以有一些表述上的改变但要守住课程的学科归属;颜昌义老师表示这也是他教授的课程所面临的问题,也需要在这个点上找寻突破口。学情分析指向的解决方案是课程要“有料、有趣、有联系”,陈榭非老师对课程“有趣”分享他的经验,课程教学中“提出问题、作品鉴赏、讨论与思考、给出结论”更换这几个环节的顺序便会出现不同有趣度的课堂效果。陈曦老师说可以通过布置有意思的课后任务让课程变的更有趣,比如“模仿名画秀”、“名画再创作”等。
 
课程建设学期规划
在掌握了课程讲什么、怎么讲、想要达到什么效果、遇到了什么教学难点、想要怎么解决等信息后,团队教师集体讨论了可行的课程建设学期规划:团队每三周开展一次线下课程建设研讨会,主要围绕教学问题反馈与讨论、课程建设进度汇报、阶段教学总结及反思;第二次研讨会时呈现并讨论课程名、章节标题名的新思考,结合课程建设中融入的课程思政案例,进行教学资料的修订和细化;完善课程资源库,整合已有教学资料、新增微信课程公共号;尝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从课前、课后的教学辅助短视频着手;每次研讨会待讨论结束时,一名教师带来一段十分钟的授课供大家学习和找茬。
现场教学+研讨
研讨会末,颜昌义老师择选了《欧洲文明的现代历程》课程中的文艺复兴的部分进行了十分钟的现场教学,他从文艺复兴的成就方面入手让大家理解人文主义的本质。针对颜老师的现场授课,吴慈荷老师分享了她在哲学课上是如何讲文艺复兴部分的,讲授她为何挑选《蒙娜丽莎的微笑》做背景图片,其中的深意和历史课、艺术课上侧重点不同。老师们都积极参与到教学研讨中,肯定了颜老师的教学内容,也对教学设计和互动环节提出了建议,并鼓励颜老师使用雨课堂。
 
通识课程教学团队整合和优化了教师力量,发挥了各学科背景教师的潜能,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指引了一个明确的方向。《艺术史》课程团队将持续致力于课程建设,提升教学教研水平,推动创学创新。
供图:付海明
撰文:赵丹、吴慈荷、陈曦、陈榭非、颜昌义
远景学院艺术与人文教研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