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0日星期三晚九点,吴慈荷导师与2020级导师组成员在远景楼功能室105进行了一次读书分享会。本次读书报告会大致分为两个部分:轮流分享好书和困难答疑。

首先进行的是好书分享,第一本书是李萧霆同学分享的《地狱与良伴》。作者是理查德·罗兹,讲述的是西班牙内战及造就的世界。

图书封面是毕加索所绘的《格尔尼卡》。从看到封面的第一眼起,我们便容易深陷其中,因为这幅图画有许多的细节值得我们深思。李萧霆同学分享道,与那些亲身经历过战争的男人和女人不同的是,我们已经知道了后续历史的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燃烧弹反过来困扰起德国人,医学发明则继续在拯救生命,而艺术、文学和亲历记也在长久地令我们感动、令我们同情、也令我们恐惧。虽然战争犹如一场地狱,但是我们也需要去寻找一个值得托付的“良伴”——精神慰藉。
第二本是邱运红同学分享的《刑法讲义》,作者是“法外狂徒张三”的缔造者——罗翔老师。

邱运红同学分享道,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法律类的电视剧经常会讨论到一个问题:是否应该为犯人进行辩护。大部分的人认为,犯人既然犯了罪,就因该得到应有的惩罚,而不是为其辩护。直到现在,才发现从一开始很多人的方向就错了。在案件还没“定性”之前,只存在被告和原告,我们不能轻易地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评判一个人。国家制定法律是为了让这个世界拥有有形的边界,在认定犯罪和不犯罪之间放一个平衡点。即使认定这个人犯了罪,应该合理地判刑,维护受害者的权益;另一方面,公正地为其辩护,维护犯人的合法权益。这才是中国公民眼中一直信仰的法律。
第三本书是吴昉同学分享的《走进中东》,作者周轶君。

吴昉同学分享道,对于中国人来说,中东的命运底色并不陌生。都是从封建,半殖民一路走来,坚船利炮轰碎了古老文明昌盛不衰的腐朽梦。如何看待自己辉煌的过往,如何看待传统与变革,如何看待民主的大趋势,百年沧桑变幻,这些情结始终无法抛开。作者由中东落笔,遍及全球各个热点国家,记录了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的混乱,用客观,真实的笔触,记录了民主变革中人的处境。民主虽然有许多人追随,但是真正可以做到民主的国家却只有少数。当一个国家表面民主,实则专制,这个国家的人民会有多么悲哀我们无从得知,我们应该知道的是我们生活在中国这个民主的国家里,我们比他人会有多快乐。

第四本书是张星泽同学分享的《自卑与超越》,一本带有心理学和哲学性质的书籍。张星泽同学分享道,自卑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把个人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与他人努力之后所取得的成绩来消除自卑感,使自己能感受到自己与社会的链接。

最后是吴慈荷导师分享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著作《沉思录》。吴老师鼓励大家去阅读创作时间超过五百年以上的经典书籍,尝试在经典阅读中寻找到一些永恒的品质。同时,吴老师建议同学们尝试用自己的话去理解自己看到的经典话语,联系古今的去思考经典著作。因为同学们普遍反映大学生活的忙碌,没有太多的时间阅读,吴老师就让大家思考,“如果你已经当上皇帝了,你是否还能留出时间用来认识你自己?”这就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给我们的启示,人无论多也是可以静下心来思考的。吴老师带着同学们阅读了《沉思录》“品质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一章,分享了马克奥勒留从祖父、父亲、母亲、曾祖父、老师和戴奥吉纳图斯等不同的朋友们处,见证和学习到的优秀良好道德品质,鼓励大家从不同的人身上学习他人的良好品质,重视“近朱者赤”,警惕“近墨者黑”。鼓励同学们广交一些良师益友,认识自己,更好的前行。

读书报告会最后,吴老师与同学们交流了一些生活和学习中的困惑。吴老师希望同学们放下包袱,每天踏踏实实地做好当下的事情,勇往直前,不问西东,积极、健康和阳光地成长,总是会有收获的。
坚持阅读和写作,日积月累,总会见到光芒四射的自己。
图:吴昉、邱运红
文:邱运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