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同学相互走过,一位同学突然伸手打向另一名同学。”
这究竟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发生的?这两名同学又是什么关系?“打人”的同学到底又有什么目的呢?这些的种种都引发了同学们的激烈讨论。对此,大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带来了不同的故事。有同学说,是相识的小伙伴间的玩笑之举,有的说是提醒自己的同伴丢了东西,甚至有的人认为这是一出悬疑剧情的开头......

实际上,这是一场互动式教学。
窗外秋意浓浓,冷意席卷,但在菩提书院功能教室一内却热闹非凡,教室内正上演着由李晨晓老师代领全班同学提前准备的一出好“戏”。她试图让同学们对信息发出到产生的不同结果进行讨论,从引出相关传播学概念。
在专业的解释中“信息发出时即使内容相同,但其意图与目的不同时,均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打”本身就是一个容易产生误会的行为。那在信息的传达过程中,即使我们完全理解对方的意图与目的,也难以知道对方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仅仅是打招呼?抑或是两名同学之间有矛盾?这其中还有诸多影响因素。那么怎样的方式才能让我们的传播更有效的进行呢?答案无疑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信息与思考问题。
理解了这个知识点后,紧接着转场至这场互动式教学的最后章节- 理解传播中的三要素。传播中的三要素即信源、讯息、信宿。在这一概念上,李晨晓老师用案例“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展开分析,将同学们带入到案例中的各个场景中并以此了解三要素在各环境中的体现。

至此这场别开生面的互动式教学在铃声响起时告一段落。这时本该离开的大家被一声响动吸引。原来是有位同学模仿了课上那一场景并眼带笑意地让对方猜测自己的目的......这就是远景学院的通识课,在每一个课堂上你都可以发现惊喜,翻转课堂,真正做到以学为中心。
撰稿人:谭萱颖,李晨晓
照片来源:李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