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短片创作》课程是一门实践课程,主要关注于学生的实践创作能力,正所谓知行合一,我们不能仅仅只是学习理论知识,本课程更加强调注重的是实践操作。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实践中看到他人的优点、在实践中去不断探索、在实践中经历坎坷,这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也是学生创作要经历的必然阶段。这样一步步摸索,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此次远景学院2017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在这门课程上,完成属于自己的第一部短片创作,抵达自己扬帆“第一站”。
2018年12月19日周三下午4:00,在远景学院菩提书院电影室一举行了远景学院2017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DV短片创作》课程学生期末作业小型汇报展映,放映了2017级学生分组创作的5部短片作品。本次展映由课程指导老师杨志伟老师主持,远景学院人文艺术教研室彭可老师、吴慈荷老师和赵丹老师参与,观众组成是由有很多本专业师长和师弟师妹参加,还有杨志伟老师导师组的同学们,还有很多是自己看到海报非本专业的同学前来观影。这五部短片是2017级广播电视编导学生在大学本科期间第一次成品短片作业,在本学期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在筹备之中,从选择自己短片主题方向到剧本研讨再到实地勘察,杨志伟老师给予了悉心指导和拍摄建议,每位同学在创作的过程之中付出自己的力量,最终由同学们自主创作完成。
影芒交汇,华光丽像 — 记展映活动
杨志伟老师在影片展映之前,总体概括性的介绍五部短片以及本年级专业的学习情况,其中四部计划放映《爷爷》《我》《新房客》《致爱丽丝》还有一部是加映影片《网络迷踪》,加映的影片是本课程同学在完成分组创作之后,有非常想把自己的想法拍出来,又自行拍摄的短片创作。在杨志伟老师短暂介绍后短片拉开了序幕。短片题材风格不同,形式多样。包涵了自我探讨、悬疑凶杀、感悟亲情、生死爱情、非常规视角、意识流等等影片风格与类型。在影片放映的开始与结束观众都鼓掌表示尊重,在观看过程中认真专注,在亲情片中感怀自己的亲人,在悬疑片中感到了惊悚疑惑......观看影片气氛整体良好。
学科交叉,专业点评 — 记展后点评
伴随着最后一个短片片尾音乐响起,远景学院2017级广播电视编导同学的DV短片期末作业正式放映结束,紧接着同学们探讨声音响起。吴慈荷老师通过:“自我”“本我”“超我”的哲学观点进行点评,彭可老师回顾剪辑学的内容指出短片剪辑存在一定的不足还可以做的更好,赵丹老师指出字幕一些排版的小问题等等。不同学科之间交流,碰撞出更精彩的火花,2017级广播电视编导的同学也发现了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思考自己的短片。
随后主创人员一个个上台和同学老师们进行了交流,不少其他专业同学以及2018级同学提出自己的问题与看法,主创人员也一一进行了回答,包括自己的实际拍摄的困难和问题,分析了一些自己经验与教训。杨志伟老师邀请了2016级吴雅伦同学上台给大家一些经验分析,吴雅伦同学表示:创造过程之中肯定是和自己的预期有差距的地方,但是在实践多多摸索才能找到自己创造的方向,多实践才能更好提高自己的水平。
最后杨志伟老师说道:可以看出同学们的作品还比较稚嫩,在电影视听语言的表达中才算是“牙牙学语”的阶段。这是因为用电影语言进行表达和言说,与文学、演讲等表述,有着本质的区别,这门语言的表达技巧还值得同学们去慢慢学习和历练。第一次拍摄短片作品肯定都会不足的地方,但是也能看到可取的地方。这也是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试错”的过程,但是更重要的是经历创作并学会弥补不足,纠正错误。也希望同学们能听取其他科任老师不同建议,通过学科交叉提高作品的质量与内涵,拍作业的过程就是审视自己的过程,不管作业优秀与否,更重要的是自己在拍摄过程的反思与经验的积累,创作的道路上多一点经验积累就多一份厚重。
供稿 / 晏思成
图片 / 范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