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智慧赋能·通识提质|记远景学院教师赴广州参加“高校‘人工智能+课程建设’暨‘智慧课程建设标准与分级认证要领’专题工作坊”专题培训

时间:2025-11-11 10:44 浏览:

为响应国家“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深化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教学融合,推动学院通识课程智慧化升级,2025年11月7日至9日,远景学院陈春彦、李丹两位教师赴广州参与“高校‘人工智能+课程建设’暨‘智慧课程建设标准与分级认证要领’专题工作坊”专题培训。通过专家前沿分享、实操训练、同行交流等,两位教师在AI赋能通识课程建设的探索中积累了宝贵经验,收获颇丰。

前沿理念领航,锚定智慧课程建设方向

11月8日上午,培训正式拉开帷幕。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课程建设负责人余建波教授以全球AI+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为切入点,系统解读了2024智慧教育元年以来的行业发展趋势与教育部智慧课程分级认定标准。他提出“智慧课程不等于智能课程”的核心观点:智能侧重技术应用,而智慧则需要对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进行全方位重塑。结合医学智慧医疗、高等数学AI分析等跨学科案例,余教授深入阐释了AI知识与学科专业深度融合的可行路径,为参训教师指明了方向。

实操训练赋能,练就AI教学应用硬技能

当日下午的实践工作坊干货满满,聚焦智慧课程建设实操路径、教师AI素养提升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应用三大核心。余建波教授现场演示了DeepSeek等生成式AI平台的教学资源建设方法,从AI辅助课件制作、动画与视频生成,到智能题库构建等实用技能,逐一拆解操作流程。两位教师全程沉浸式参与,在指导中快速掌握了AI工具与教学场景的结合技巧,为后续教学实践筑牢了技术基础。

科研教学融合,解锁AI赋能全流程应用

11月9日上午的培训聚焦“师-生-机”三元互动教学模式与AI赋能科研两大模块。余建波教授以“AI+HI”(人工智能+人类智能)理念为核心,深入剖析未来课堂形态:核心是遵循“人工智能提升效率、人类智能把控深度”原则,让AI成为教师的“智能助教”与学生的“个性化学伴”,而非替代师生核心互动。在科研转化方面,余教授强调,从教学改革项目申报书撰写、论文写作润色,到数据分析处理、个人知识库构建与教学案例收集,AI工具均可发挥重要作用,助力提升科研效率与成果质量。

此次培训虽时间紧凑但内容充实,既有前沿理念的引领,又有实操技能的落地,更有高校同行的经验碰撞。两位教师表示,培训有效破解了通识课程智慧化建设中的诸多困惑,不仅系统掌握了AI赋能教学的路径方法,更明晰了“技术服务教学而非替代教学”的核心原则。未来,她们将把培训所学转化为教学实践,通过AI赋能持续优化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远景学院也将持续搭建教师成长平台,推动更多教师向智能型“未来教师”转型,以智慧课程建设为抓手,助力学院通识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