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远景教研】创新思路碰撞,深化课程建设 | 远景学院艺术与人文教研室磨课研讨系列纪实

时间:2025-04-30 23:13 浏览:

3 - 4 月期间,远景学院艺术与人文教研室精心组织并顺利开展了一系列以“提升课程质量与强化教学技能”为主题的磨课活动,共计 5 次。教研室始终坚守“教学研究学术化”的理念,将一门课程的深度建设作为切入点,以此带动多门课程的协同发展。系列磨课活动紧密结合学校课堂教学改革项目、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同时积极融入学校学院举办的思政赛课以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等多项重要活动。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研”的创新模式,教研室成功为教师们搭建了一个互学互鉴、共同成长的优质平台,有效促进了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与课程质量的优化。

教学研讨:以创新为径,共探育人新篇

3月3日,艺术与人文教研室制定了详细的《艺术史》课程磨课方案,并将参与教学竞赛的赛前指导纳入方案之中,为课程建设与竞赛准备提供全面支持。赵丹老师通过说课和讲课展示,清晰呈现了《艺术史》课程的建设思路与实施细节。在小范围精准研讨中,教研室成员深入讨论并提出优化建议,为课程打磨奠定坚实基础。

3 月 6 日、17日 以及31 日,教研室持续发力,围绕课程建设与教学竞赛内容开展多次磨课活动。活动聚焦教学创新点、竞赛准备以及说课内容优化,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方案。赵丹老师在活动中展示了优化后的说课部分,无论是在时长把控还是内容展示上,都实现了质的飞跃。王曦妍与吴慈荷老师也分别汇报了各自课程的建设情况,分享了独特的教学设计理念与创新思路。鲁明宙与郭杨老师则针对历史课程和音乐课程的建设成果进行专题汇报,为完善课程体系提供了宝贵的新思路,推动艺术与人文教研室课程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在4月14日的磨课活动中,赵丹老师展示了课程片段:艺术史上的“山水画”,通过对比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发展历程,生动阐释了“艺术源于富足与闲情逸致”的学术观点。她以隋唐时期就已成熟的中国山水画与17世纪才独立成科的西方风景画为例,巧妙引导学生感悟中华艺术成就,增强文化自信。郭杨老师则用15分钟精彩演绎了从古希腊到古典主义的音乐发展史,将艺术演进与人类文明有机结合,给在场教师带来了深刻启发。在研讨环节中,鲁明宙老师强调课程讲义应发挥“教学桥梁”作用,吴慈荷老师则主张给予学生更多探索空间,这些建设性意见为艺术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智慧碰撞:以研讨为媒,共话教学创新

系列磨课活动在4月28日进行了总结,李梦瑶院长对艺术与人文教研室开展的活动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认可,并对教研室提出了寄语。以一门课的深度建设带动多门课程的建设,这个做法非常好,有利于新教师的成长,有利于老教师的教学教研产出,也是整个学院教学质量提升的有力保障。未来,教研室要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为人文艺术课程建设持续赋能。

系列磨课活动不仅促进了教师间的专业对话,更为《艺术史》课程的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自3月初启动磨课活动以来,教研室已陆续开展了多学科、多课程的教研交流,进一步拓展了教研的广度和深度。该系列活动不仅深化了课堂教学改革,有效提升了教师教学能力与课程建设水平,还为参加课程思政比赛和青教赛的教师提供了锻炼机会,并就打造兼具思想深度与学科特色的优质艺术与人文课程达成了广泛共识。未来,教研室将持续推进此类跨学科教研活动,通过教学方法创新和课程体系优化,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跨学科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