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就到了十二月,气温骤降。2018年12月1日早上9点半,迎着冷冷的空气,秉承着“趁年轻,多探索世界”的生活态度,行走合川开始了第7期主题为“漫步草街·温故历史”的社团活动。
在活动前一天晚上,社长牛炳心针对此次活动举办了行前安全会。会上,社长牛炳心以PPT图文的形式告知了参与此次活动的同学们需注意的安全问题,并介绍了此次活动的集合时间、地点、出行方式、活动路线等,还粗略地介绍了活动的目的地——草街育才学校旧址。第二天清晨,同学们都准时来到了宿舍楼下,清点人数之后,在社长的带领下一同坐公交车前往合川客运中心,然后乘大巴去草街镇。
一路上,同学们有说有笑,互相寒暄着,其乐融融。到达育才学校旧址附近,碰巧遇到了当地举办的农耕文化展示,看到生机勃勃的梯田,绿油油的蔬菜,同学们很是兴奋。沿着田坎一边走着,不时驻足细看,并用相机记录下了田野生机,不禁感叹着大自然的美丽与劳动人民的智慧。在梯田里,有的还经过特意设计,废旧物品制作的花盆,五颜六色的鲜花儿,奇特造型的摆放……让原本单调的梯田变得丰富而美丽,一股浓浓的农耕文化气息向同学们扑面而来。更特别的是,梯田里还摆放着农耕人民常用的石磨与用来捣辣椒的木臼等农作工具,同学们看着新奇,产生了极大地兴趣,迫不及待地自己上手,感受了一下干农活,着实有趣。一旁的秋千,也勾起了同学们对童年的回忆,只见他们都像个孩子一样在秋千上荡啊荡,笑啊笑。
此时此刻此景,不由得让同学们停留了很久,玩着,笑着,闹着,一下子都忘了步行的疲惫。玩乐过后,社长便召集和带领同学们继续向前走,步行前往育才学校旧址。进入旧址,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陶行知先生纪念碑,碑上讲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平。原来,在1939年,陶行知先生就在此创办了育才学校,旨在招收因战争流离失所的难童。初有70余人,后达到300余人。在当时,学校就已开设了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多门课程,得到了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大力支持,并聘请了多个知名人士任教,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看到这里,同学们无不感叹教育的重要性,也默默感谢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的付出。在旧址中,有“文学部”、“自然部”、“美术部”等多个教室,教室中摆放着老旧的课桌、板凳、黑板与锈迹斑斑的实验仪器,仿佛当年上课的场景重现在了眼前。
紧接着,同学们走进了旁边的陶行知先生纪念馆。在馆中,对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介绍地更加完整详细,一点一滴都有着他的痕迹,一字一句都写满了对他的赞颂,他为教育而奋斗的一生真实地呈现在了同学们的眼前,不由得令人感叹伟人易逝,但精神永存。此时,同学们也一改嬉笑的表情,静静地看着墙上的文字、人物画,静静地欣赏着展览柜里的老旧书籍等物品,步伐也慢了下来,慢慢的品味着,温故着那些或辛酸、或辉煌的历史。
出来后,同学们又步行前往了草街航电枢纽,也称草街电站。整个电站横跨嘉陵江,看起来非常的雄伟壮大,不得不说人类的智慧总是超乎想象,令人惊艳。站在电站的大桥上,嘉陵江与重叠的山丘组成的美景尽收眼底,那一片平静流淌着的江水,也使同学们的心情都非常得开阔舒坦。此时,大家也都卸下疲惫,坐了下来,让自己放松。这一天,走了那么久,相信每一步都是累并快乐着。
时间随着步伐流逝,本次活动也随着末班车的返程而结束了。本着让更多同学走出寝室去看看的目的,此次,不仅让同学们得以欣赏草街的美景,了解育才学校的前世今生,领悟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精神,同时也让同学们在行走的途中身心得以放松,释放了学习和工作的压力。
行走合川社团忠心希望更多的同学能参与到行走中来,走出学校,跟随朋友、老师一起探索那些被遗忘的角落,不熟悉的地方,呼吸几口新鲜的空气,发现那些行走中的美好。
(撰稿:邱栋泽 摄影:李言)
(远景学院团总支社团管理委员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