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当“为你好”成为沉重的枷锁,春天是否还能如期而至?
重庆移通学院第十二届“名角杯”戏剧节的舞台上,远景学院原创心理剧《这个春天》以其极具张力的表演和深刻的主题剖析,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这部作品聚焦于家庭期待与个体挣扎的矛盾,展现了大学生李翔在困境中的挣扎与成长,最终收获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茧中挣扎,以痛之名”
《这个春天》的故事从主人公李翔(米艾乐 饰)的日常生活开始。刺耳的闹钟声与母亲(于鑫慧 饰)冰冷查岗的电话交织在一起,药瓶滚落,手臂上隐秘的疤痕,瞬间勾勒出角色窒息的生活图景。母亲以爱为名的控制与父亲(何威衡 饰)的严厉贬斥,如同钢针,将李翔渴望自由飞翔的“蝴蝶之翼”牢牢钉死。米艾乐精准地演绎了角色在药物依赖、谎言求生与内心撕裂间的痛苦挣扎,极具代入感,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李翔的内心世界。


“微光与风暴”
在剧中,李翔试图退出剧团,却在老师(张晓柔 饰)的真诚肯定中看到了一丝微光。然而,父亲突如其来的到访,以停掉生活费相威胁,再次将他推入深渊。“戏子论”“考公至上”的冰冷现实,无情地碾碎了他短暂的希望。排练室内的双线叙事,将鼓励与打压、自我怀疑与外部压迫的强烈对比呈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深刻感受到李翔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春天的呐喊:破茧重生”
戏剧在第三幕迎来震撼高潮。被“为你好”的黑影疯狂撕扯的李翔,终于爆发出积蓄已久的呐喊。面对父亲的指责,他声泪俱下地质问:“爸!我不值钱!...我就是我!别的什么也不是!” 米艾乐极具爆发力的表演,将角色的痛苦、愤怒与最终决绝的自我宣言演绎得撼人心魄。舞台上破碎的蝶翼投影,象征着旧有桎梏的瓦解。结尾,两只真实的蝴蝶飞向观众席,成为全剧最动人的点睛之笔,寓意着挣脱束缚后对自由与春天的渴望终将实现。


探秘《这个春天》幕后:一场创作的“破茧重生”
在心理剧《这个春天》绚丽舞台的背后,是整个团队历经数日的精心打磨。创作初期,大家因没有创作过心理剧而感到焦虑时,艺术教育中心申芸溱老师和艺术版块指导王诗颖老师鼓励大家突破困境,从生活中去找寻灵感。经过团队一次次探讨后,最终确定将“破茧重生”确立为核心主题,力求展现当代人自我救赎的历程。编剧团队查阅心理学资料,结合真实案例,反复雕琢剧本。在一次次排练中,艺术教育中心申老师以深厚的专业功底,从人物内心的深度挖掘,让每个角色都拥有鲜活的灵魂;在情感波澜中精准触摸角色命脉,使情绪的起伏扣人心弦;对舞台细节精心雕琢,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尽显匠心;于走位空间里巧妙构建人物关系,在你来我往间塑造戏剧张力。正是申老师的全情投入与悉心指导,才让《这个春天》从一纸剧本逐渐绽放为舞台上的璀璨艺术之光,为观众带来一场直击心灵的视听盛宴 。
在本次戏剧节中,《这个春天》荣获“优秀演出剧目二等奖”,优秀编剧奖(陈西、桑子涵)、“优秀演员奖”(米艾乐),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大家努力的肯定,也是对这部作品深刻主题和精彩演绎的认可。





《这个春天》不仅是一场精彩的戏剧演出,更是一次关于理解、接纳与寻找自我春天的深刻对话。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爱,是允许蝴蝶破茧,飞向属于它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