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与红色文化传承的时代浪潮中,青年力量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2025年7月12日,重庆移通学院远景学院枫桥星火实践团深入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枧坝镇,持续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他们穿梭于山野林间的产业基地,沉浸在红色遗迹的历史回响里,以青春视角探寻乡村振兴与红色文化传承的融合之道,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图为团队成员在方竹林间参观
青春深耕乡土,产业助力振兴
当日上午,实践团在井坝村书记的引领下,走进了绿意盎然的方竹笋种植基地。漫山遍野的方竹随风摇曳,发出沙沙声响,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丰收故事。书记介绍道,这片规模达40000余亩的基地,是井坝村当之无愧的“绿色宝藏”,每年3月和10月,鲜嫩的方竹笋破土而出,成为村民们增收致富的“金疙瘩”,有力带动了周边农户稳定增收,夯实了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

图为团队成员聆听书记讲解方竹笋的种植方式
谈及这块产业的创业历程,退伍老兵郭老板满是感慨。他目光坚定地说:“脱下军装,我也不能忘本,就想为家乡做点实事。看到这片荒山有潜力,就决心带着大家种方竹,想留一些念想”。实践团成员们被这份“扎根乡土、实干为民”的精神深深打动,纷纷表示要以 郭老板为榜样,将青春奋斗融入乡村建设的火热实践中。大家深刻认识到,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只有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才能让乡村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图为承包商郭老板团队成员讲述创业历程
追溯红色记忆,传承使命担当
下午,实践团来到了绥阳县枧坝小学。这里,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红色革命的摇篮——中共绥阳县委在此诞生。学校内的红色教育基地,由一间间教室改造而成,陈列着一幅幅珍贵的老照片、一件件承载历史的旧物件,每一样都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图为汪老师为团队成员讲述老物件的来历
在纪念馆里,汪老师为实践团成员们讲述了温凯延和张琼英等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温凯延同志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在白色恐怖笼罩下,冒着生命危险暗中发展党员、组织农会。面对敌人的搜捕,他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无畏的勇气,一次次化险为夷,为革命事业保存了有生力量。这是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展现了共产党员在艰难险阻面前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实践团成员们认真聆听着每一个细节,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亲眼目睹了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和信念前赴后继的壮烈场景。这些故事让大家深刻认识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作为新时代青年,要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将革命先辈们的精神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勇担时代赋予的使命。

图为纪念馆志愿者为团队成员讲述革命英雄温凯延的故事
融合发展启新程,青春奋进正当时
此次枫桥星火实践团在枧坝镇的实践活动,将产业发展与红色文化传承紧密结合,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方竹笋产业的蓬勃发展,为红色文化传承提供了物质基础;而红色文化的弘扬,又为产业发展注入了精神动力,提升了乡村的文化内涵和品牌价值。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这次活动让他们收获颇丰。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把在枧坝镇学到的“扎根乡土、实干为民”的精神和红色革命精神带回校园,传递给更多的同学。同时,他们也希望能够持续关注枧坝镇的发展,利用所学知识,为当地的产业升级、红色文化传播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枫桥星火实践团的此次绥阳之行,是青春与乡土的深度对话,是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延续。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以及越来越多青年力量的汇聚中,枧坝镇的乡村振兴之路将越走越宽,红色文化也将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图为团队成员与书记和郭老板的合影

图为团队成员与汪老师和吴书记的合影
撰稿:何威衡 熊浦伶
摄影:张榕容 黄秋实
编辑:黄秋实
复审:杨斌誉
终审:杨中原
远景学院枫桥星火实践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