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展示

大会回顾 | 我校教师参加人工智能时代通识教育研讨会并做主题发言

时间:2025-04-24 23:17 浏览:

2025年4月18-20日,由大学通识教育联盟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人工智能时代通识教育研讨会暨首届电子信息行业高校通识教育论坛”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校区隆重举行。此次研讨会汇聚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以及“四邮四电”等69所国内高校20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下通识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我校远景学院安鸿宇和赵丹两位老师参与会议,其中,赵丹老师在“人工智能时代高校美育浸润行动创新”分论坛上做了主题报告。

开幕式后,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多位专家进行了主旨报告。武汉大学蔡恒进教授以“DeepSeek引领教育变革”为主题,强调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个性化学习和认知提升、教育资源公平化、终身学习与能力拓展等方面助力教育变革。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刘惠教授以“AI时代,人何以为人,美以何育人”为主题,阐述了美育可以在AI时代的创造力培养、情感养成、文化传承、想象力培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观点。

西安外事学院黄藤校长认为,当代大学教育的重心偏重形而下的具体知识,而通识教育旨在从知识通向智慧,帮助人重拾初心和承担跨越式工作任务,而这是人工智能所不能替代的。中山大学陈建洪教授以该校古典学教育实践为例,主张AI时代的人才培养需要注重通专结合,注重个性化培养,注重现代视域下的经典研读、师生学习共同体建设和跨文化交流与互鉴。

重庆大学唐杰教授总结了该校博雅学院在学科发展、通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经验,认为通识教育离不开中西互鉴、古今汇通的经典阅读,以大量写作和深度研讨作为配套方法,人工智能有助于提升这一育人过程的效率,助力回归人文、意义生成和价值养成。西安交通大学杨建科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需要把握自主学习、提出问题、人际交往、创新思维、筹划未来等通识能力,而教师、学生与AI协同学习是教育方式变革的一个必然趋势。

下午,来自理、工、文、艺等不同学科的多名专家,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通识教育”、“人工智能时代高校美育浸润行动创新”两大主题,阐发真知,共享灼见。我校赵丹老师以《美育课程中AI的有益尝试和思辨培养》为题带来分享,她从课程教学的微观角度出发,通过实例分享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有效使用AI、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让AI成为学习的良好助力,而不是被牵着走。赵老师提到机器无法替代人类情感这部分,美育课程的核心培养审美和人文素养,因此她在实施课程教学中,主张回归美育本质,重构教学逻辑,让体验成为主线。她的分享得到了与会者的深刻印象和广泛共鸣,并在会后就分享内容和老师们进行了经验交流,与会老师高度评价重庆移通学院在美育与AI结合中所做的工作,认为这些工作对于推进应用型高校美育+人工智能课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此次参加"人工智能时代通识教育研讨会”,对教师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和交流机会。通过与专家们的深入交流和探讨,他们不仅获得了关于人工智能时代通识教育的更多信息和指导,还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未来,我校将继续积极参与相关研究和实践活动,为推动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贡献力量。

参会感想

参加本次人工智能时代通识教育研讨会,我深刻感受到教育正经历从“知识传递”到“认知革命”的范式转变。AI技术的融入不仅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更强调批判性思维与跨学科整合能力的培养。蔡恒进教授关于“诗意栖居”的论述尤其启发了我——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仍需坚守人文关怀,平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未来,我将积极探索AI与通识教育的融合路径,助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安鸿宇

在AI时代,美育正迎来新的可能性与挑战。技术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智能工具,但真正的美育核心仍在于培养审美感知与人文情怀。AI可以辅助技法训练、拓宽创作边界,却不能替代人类对美的独特感悟与情感表达。未来美育应立足"科技为用,人文为本",在运用智能工具的同时,更注重心灵的滋养,让科技与艺术共生共长,培育既有创新思维又有温度的新时代人才。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