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介:他是穿梭于菩提书院与广阔天地的追光者,用通识教育的画笔勾勒认知的边界;他是扎根于学生工作的耕耘者,在服务中践行党员的初心;他是跨越专业壁垒的破壁人,从英语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求索路上,始终追寻真理的温度。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菩提故事第36期,看看2021级英语专业学生龙昌江如何在无数个显影的瞬间里,最终定格出属于自己的25号底片——那张名为"理想主义者"的人生底片。
电影《白日梦想家》中提到,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25号底片,而我的25号底片,是记录我大学生活的成长胶卷。回顾在远景菩提树下的这四年,我体验了无数个值得珍藏的时刻,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3个重要的时刻,他们分别记录着不同的故事。

博雅课堂-推开世界的另一扇窗
依稀还记得在大一军训结束后的那一节兴趣课堂上,我第一次接触到“四位一体双院制”的育人理念,而此时我也即将进入远景学院,朋友跟我讲远景要上很多的通识课,压力很大,“通识课不就是把历史拉通学?”2021年那个蝉鸣未歇的初秋,站在菩提院青砖灰瓦下的少年不会想到,这句带着稚气的误解,会成为打开认知的密钥。在菩提这座宁静淡雅的小院子里,我第一次正式接触到了通识教育的概念,从此通识教育便开始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

回想起大学四年系统的通识教育学习,我发现它的形式是丰富多元的,在远景的小班课堂里,层层深入的小组讨论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如果说过去的我们习惯框在固定的判断里,那么现在我知道包容多元和理性思维的魅力。我还记得在菩提教室里,每次课堂陈述都让人局促不安、面红耳赤。在无数次通识课的锻炼下,现在我懂得了如何淡定从容的表达自己,而真正让我蜕变的,不是讲台上的侃侃而谈,而是发现每个学科都是理解世界的棱镜。那些在菩提教室蒸腾的思维交锋,最终凝结成我也敢于站到更大的讲台上的从容气度,也孕育出我跨考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的学术胆识。

当英语专业的我进行社会学新闻采访,走到移通外面的大街上,随机采访,倾听各个年龄阶层关于电影创作的不同感受,在新媒体研究与实践的视频拍摄,第一次担任视频拍摄主演,全方位挖掘自身的潜能,通过生命科学中的调查问卷,关注时代动态,了解最新政策,每个通识课堂都在重塑我认知的坐标系,远景特有的跨界碰撞,让知识的毛细血管在思维疆域里悄然蔓延。




角色生长-在服务中遇见未来
回顾在远景四年的学生工作,一直支持我走下去的有两句话,一句是在其位,谋其职,另外一句是做浪漫的理想主义者。我的学生工作是从2021级01支部学习委员开始的,基层的学生工作为我今后的学生干部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收获了巨大的成长,是每一次的通知转发、完超活动的筹备以及每一件不经意的小事,我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我也在学生工作中,感受到了快乐。于是从大二学年开始,我开始担任2021级年级长、学习部部长,大三任职远景学院学生党支部助理,多元的学生干部身份,让我在每一个活动中得到自我的提升。从学习委员通知群里谨慎的标点,到统筹160人年级会时的运筹帷幄;从完超活动策划案上稚嫩的批注,到市级“优秀学生干部”证书的烫金文字——学生工作的年轮里,藏着量变到质变的密码。
“做浪漫的理想主义者”,这句被我写在党员笔记本扉页的句子,沉淀为志愿服务20000人次时的汗水,更升华为我选择高校辅导员作为职业理想时的笃定。希望能保持这一份初心和热爱,并将这份理想传递给更多的人!


破界生长-在行动中显彰理想
创造价值,传递爱心是我参与社会实践的初心,2023年的暑假,我积极投递简历,当我在建行暑期实习终面现场,用通识教育锻造的综合素质征服面试官时,忽然读懂远景的深层隐喻:所有看似"无用"的历练,都在为人生埋下彩蛋。在报名的100多人面试中,我是唯一一个文学专业的实习生。在面试过程中,我可以很坦然的和面试官聊“四位一体”教育理念带给我性格、表达能力、领导能力等多方面的提升。


考研备战最焦灼的深夜,透过书页看到智博会志愿者的工作证。那个在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用双语接待外宾的盛夏,那个在重庆青年电影展见证光影魔法的深秋,那些被服务对象点亮眼睛的瞬间,都在提醒我: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永远在理论与实践的交响中寻找和声。
从英语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跨越,不是专业的转身,而是认知的螺旋上升。当我在电子科大复试现场,用跨学科视角解读《资本论》时,四年前埋下的通识基因终于开花结果。这不禁让我想起《白日梦想家》的经典台词:"美好的东西从来不会寻求关注。"


梦想与冒险就是身体力行
在追寻25号底片的路上,我懂得了自信、勇敢、和坚持自己的热爱。感谢那些和我一起记录并按下快门的老师朋友,站在菩提树下回望,那些曾经令人心跳加速的课堂陈述、通宵修改的活动方案、志愿服务时冻红的双手,都成了人生底片最珍贵的潜影。当被问及"25号底片究竟是什么",我希望我给出了充满远景特色的答案:"它或许不是某个高光时刻,而是让我们在探索、试错、再出发的循环中,始终保持显影的勇气。"

远景学子有话说
在远景,每个"不务正业"的尝试都可能成为显影剂,每段"无关紧要"的经历都在构筑认知的暗房。不必急于冲洗人生的胶片,要相信四年时光的曝光,终会让你看见理想最本真的模样。当你在通识教育的多棱镜中认识世界,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确认价值,那些关于成长的神秘化学反应,自然会在某个清晨悄然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