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活动

【大咖阅读|合】书香浸润远景·读书分享会 第44期:心理学书籍阅读与成长体验

时间:2025-03-14 21:45 浏览:

2025年3月12日,远景学院普映蒙导师组与英语教学班级的学生们在合川校区菩提多功能教室三共同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读书分享会。本次活动以“心理学书籍阅读与成长体验”为主题,旨在通过阅读心理学经典书籍,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我和他人,提升情绪管理能力和人际沟通技巧,促进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作为远景学院的新晋导师,普映蒙老师积极组织并全程参与,为同学们搭建了一个交流思想、分享感悟的平台,同时也为师生之间建立深厚的友谊创造了宝贵的机会。

活动伊始,普映蒙老师以“心理学书籍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为主题,向同学们介绍了心理学在理解自我、他人和社会中的重要性。她提到:“心理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通过阅读心理学书籍,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从而在生活和学习中更加从容自信。”作为英语老师,普映蒙老师对心理学颇有研究,她结合自身的阅读经历,向同学们分享了几本经典的心理学书籍,包括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的《被讨厌的勇气》以及罗伯特·西奥迪尼的《影响力》。她详细解读了这些书籍的核心思想,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鼓励同学们从书中汲取智慧,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大咖时刻:心理学书籍的深度解读与启发

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地理解心理学书籍的核心思想,普映蒙老师特别设计了“大咖时刻”环节。普老师以“大咖视角”为同学们解读了几本经典心理学书籍,并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书中的理论。

普映蒙老师从阿德勒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了自卑感的本质。她提到:“自卑感并不是弱点,而是推动个人成长的动力。关键在于如何正确认识并转化它。”她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分享了如何帮助学生将自卑感转化为追求卓越的动力,鼓励同学们勇敢面对挑战。她以生动的案例说明,许多成功人士正是通过正确认识自卑感,并将其转化为努力的动力,最终实现了自我超越。她的分享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自卑感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积极应对和转化。

接着,普老师以丹尼尔·卡尼曼的“快思考”和“慢思考”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日常决策中的心理机制。她举例说:“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依赖直觉做出快速判断,但这种判断有时会带来偏差。通过‘慢思考’,我们可以更理性地分析问题,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她鼓励同学们在面对重要选择时,学会放慢脚步,深入思考。她还结合自己的经历,分享了如何通过“慢思考”改掉拖延的习惯,变得更加理性和有条理。她的讲解让同学们意识到,理性决策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需要刻意培养的习惯。

随后,普老师结合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的《被讨厌的勇气》,分享了如何摆脱他人评价的束缚,勇敢做自己。她提到:“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不必为了迎合他人而失去自我。真正的自由,来自于接纳自己并勇敢追求自己的目标。”她的分享引发了同学们的共鸣,许多同学表示深受启发。她进一步解释道,阿德勒心理学中的“课题分离”原则,帮助她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更加从容,不再为他人的情绪负责,而是专注于自己的行为。这一观点让同学们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有了新的认识。

最后,普老师从罗伯特·西奥迪尼的《影响力》出发,解读了书中的六大影响力原则,包括互惠、承诺与一致性、社会认同等。她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帮助同学们理解如何运用这些原则提升沟通效率,改善人际关系。她举例说:“在组织活动时,运用‘互惠原则’和‘社会认同’,可以更有效地吸引他人参与。”她还提到,“承诺与一致性”原则如何帮助她通过公开承诺坚持每天读书,从而培养了良好的习惯。她的讲解让同学们意识到,心理学原理不仅存在于书本中,更可以灵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为了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感,普映蒙老师精心设计了心理学知识问答和心理小测试环节。在知识问答中,同学们踊跃抢答,问题涵盖情绪管理、认知偏差、人际沟通技巧等多个方面。心理小测试则通过MBTI性格测试和情绪识别测试,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点。活动现场气氛热烈,笑声不断,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收获了知识,也增进了彼此的了解。


分享环节:书籍感悟与成长故事

在书籍分享环节,同学们纷纷上台,结合自己阅读的心理学书籍,分享了个人的感悟和成长故事。每一位同学的分享都充满了真诚与思考,展现了他们对心理学书籍的深刻理解以及书籍对他们生活的实际影响。

一位同学在分享《被讨厌的勇气》时,深情地谈到了自己从书中获得的启发。她提到:“以前我总是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害怕被讨厌,甚至为了迎合他人而放弃了自己的想法。但读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我们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也不需要为此感到焦虑。真正的自由来自于接纳自己,勇敢做自己。”她还结合自己的大学生活,分享了如何通过书中的理念,逐渐摆脱对他人评价的依赖,开始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追求自己的目标。她的分享引发了在场同学的共鸣,许多人点头表示深有同感。另一位同学则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体会。他说:“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阿德勒心理学告诉我们,课题分离是关键——我们只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为他人的情绪负责。这让我在处理与朋友、家人的关系时更加从容,也减少了不必要的内耗。”

接着,一位同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分享了《思考,快与慢》对她的启发。她提到:“我以前总是依赖直觉做决定,比如在考试中遇到不确定的题目时,常常凭感觉选择答案。但读完这本书后,我意识到‘快思考’虽然高效,但也容易出错。现在我会刻意放慢节奏,用‘慢思考’去分析问题,尤其是在面对重要决策时,比如选课、规划未来职业方向等。”她还分享了自己如何通过书中的方法,改掉了拖延的习惯,变得更加理性和有条理。另一位同学则从情绪管理的角度谈到了这本书对他的帮助。他说:“书中提到的‘认知偏差’让我意识到,我们很多时候的情绪反应其实是基于错误的判断。比如,当我感到焦虑时,可能是因为我过度放大了问题的严重性。通过‘慢思考’,我学会了更客观地看待问题,情绪也变得更加稳定。”

此外,一位同学在分享《影响力》时,结合自己的社团活动经历,谈到了书中的“互惠原则”和“社会认同”如何帮助他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他提到:“在组织活动时,我常常需要说服其他同学参与。以前我总是直接提出要求,效果并不理想。但读完这本书后,我学会了运用‘互惠原则’,比如先为他人提供帮助,再提出自己的请求。同时,我也利用‘社会认同’,通过展示活动的受欢迎程度来吸引更多人参与。这些方法让我的沟通变得更加有效。”另一位同学则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体会。她说:“书中提到的‘承诺与一致性’原则让我意识到,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因为最初的承诺而坚持某些行为。比如,当我公开承诺要每天读书后,为了保持一致性,我真的坚持了下来。这让我明白了如何利用心理学原理来培养好习惯。”



成长故事:心理学书籍带来的改变

通过阅读心理学书籍,同学们不仅在理论上加深了对心理学的理解,更在实践中感受到了书籍对个人成长的深远影响。许多同学结合自己的经历,分享了心理学书籍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在情绪管理、人际沟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心理学书籍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帮助他们更深入地认识自我,理解他人。通过阅读,同学们学会了如何管理情绪,如何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保持冷静与理性。同时,书籍中的心理学原理也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从容,学会了有效沟通与倾听,从而改善了与他人的关系。



此外,心理学书籍还激发了同学们对自我成长的思考。许多同学表示,阅读这些书籍让他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并学会了如何将自卑感转化为成长的动力。通过书中的理论与方法,他们逐渐建立起自信,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总结:分享的力量

每一位同学的分享都充满了真诚与思考,展现了心理学书籍对他们生活的深刻影响。通过分享,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也从他人的故事中获得了新的启发。普映蒙老师在听完同学们的分享后,感慨道:“看到大家从书中汲取智慧,并将其应用到生活中,我感到非常欣慰。这正是阅读的意义所在——它不仅让我们获得知识,更让我们在思考和实践中不断成长。”


分享环节结束后,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次活动不仅让他们对心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他们感受到了阅读的力量和分享的价值。许多同学还表示,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与大家一起交流思想、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