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展示

【育人融合】菩提树下悟文章—记远景学院开展读后笔记和读书报告撰写讲座

时间:2023-04-02 17:44 浏览:

 为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学习氛围,提升广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精神修养,2023年3月29日下午,为创意写作学院方刚老师受邀就“如何撰写读后笔记和读书报告”这一主题在绿荫浓浓的菩提院子与远景学院师生们一起“悟文章”,解答2022级本科新生在写读书报告上的困惑,同时帮助教师们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读书报告会。此次讲座由远景学院吴金燠老师主持,远景学院2022级部分学生与远景学院全体教师参加。在此次分享中,方刚老师重点分析了如何做摘抄笔记,摘抄与阅读思考的关系,读书笔记的写作特点,读书报告的撰写特点以及实践分析读书报告等问题,并且就同学与老师的问题进行了答疑解惑。

方刚老师,创意写作学院教师及校级督导、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撰写电影纪录片《味道中国》为首部全国院线上映的纪录片,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担任《创意写作》《修辞与论理》等课程教师,研讨课《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课程主讲教师。2017-2020学年远景百万优秀教师奖、创意写作杰出贡献奖、年度优秀督导奖获得者。

首先,方刚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以前用来摘录文章的卡片,并向同学们提出两个问题:什么样的文章片段才值得摘录?文摘内容对理解作品起到什么作用?接着方老师以远景学生的读书笔记为例用专业风趣的语言向同学们解释了何为感性阅读,何谓理性阅读以及读后感与读书报告的区别。在现有的远景学院的读书笔记的模版上,方老师建议可将其细分为感性阅读:理解、感想、联想;与理性阅读:理解、反思、认识,由此可以延伸出《读后感》与《读书报告》两种文体,以适合不同阅读层次和文理专业的同学参与。

接下来,方刚老师引领师生们阅读了一部闪小说《没有情感的墨菲》。《没有情感的墨非》通过599字的故事,讲述了在人离不开科技的今天,人们离不开的只是最新科技,对已经淘汰的科技从不爱惜。方刚老师通过写作手法,写作技巧,论证方法以及写作总结四个方面,一步一步,带领着大家学习分析一篇文章以及如何撰写相应的读书报告。同学与老师都觉得获益匪浅。

最后,方刚老师以《塔什干的晨雨》这篇文章为例列举了关于此文章的一些思考和观点,让同学们意识到读完书后的总结和反思的重要性。方老师还鼓励同学们坚持写读书报告,因为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没有捷径,希望同学们可以坚持阅读的习惯,并通过撰写读后感或读书笔记进行思考和总结。

 通过这次讲座,同学们对读书报告的撰写有了更为清晰准确的认识,理解了读后感与读书报告写作的区别,掌握了科学高效的读书方法和读书报告的写作流程与规范,为学生未来学习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学们从讲座中收益良多,对未来的读书和写作也燃起了更大的热情。


撰稿人:易昊铭

摄影:吴金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