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英语教学与中国非遗技艺的深度融合。2025年6月4日,英语教师黄煌带领课程《大学英语(2)》的同学们参与文韵工坊朱姝霖老师、戴华老师开展的“匠心传承,掐丝珐琅工艺活动”。本次活动紧密围绕《大学英语(2)》课程 Unit5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中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内容,旨在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中国非遗文化,同时培养其跨文化审美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更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平台,助力他们更好地完成单元学习任务。

探寻掐丝珐琅的文化脉络
活动伊始,朱姝霖老师深入浅出地阐述掐丝珐琅工艺的起源、发展历程及艺术价值,从公元前 2000 多年的埃及起源,到传入希腊、罗马,再于 13 世纪中叶从西亚传入中国,最终在明清时期绽放独特光彩。她还着重讲解掐丝珐琅的制作步骤,包括制胎、掐丝、填釉、烧制、磨光及镀金,让同学们对这门古老技艺有了全面且深入的认识。黄煌老师趁机向同学们介绍了掐丝珐琅的英语词汇以及“掐丝”、“填色”等工艺步骤,如 “ Cloisonné”(掐丝珐琅)、“copper胎”(copper胎)、“frit”(珐琅釉料)the steps of “threading” (掐丝) and “coloring”(填涩),帮同学丰富的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


巧手造物:体验非遗之美
老师们的简短介绍让同学们对掐丝珐琅工艺充满向往,怀揣期待师生们进入“掐丝珐琅”的实践环节。在现场的每一位同学和老师都化身为 “非遗传承人”,全身心投入到掐丝珐琅杯垫作品的创作中。只见同学们发挥创意,精心挑选图案,用铅笔在木板上勾勒出轮廓,再用镊子夹起细小的金属丝,依据图案轮廓进行掐丝,每一个弯折、每一次粘贴都无比专注。随后,他们拿起刮刀,将调制好的珐琅釉料小心翼翼地填充到掐丝形成的空格内,色彩斑斓的釉料在金属丝的框架中逐渐呈现出精美的图案。
现场气氛从最开始的热烈转变为专注的安静,同学们沉浸其中,不仅感受到了动手创作的乐趣,更在实践中体会到了掐丝珐琅工艺的精湛技艺和深厚文化内涵。在反复的掐丝与修正中,学生们的耐心得到磨练;在釉色的调配与叠加过程中,他们的审美得以培养。这段工坊实践经历给学生们带来的,远不止是一份珐琅作品。每一次镊尖的停顿,都是对细节的精心雕琢;每一层釉彩的叠加,都是对色彩的巧妙诠释。当金丝在木板上勾勒出花纹,当图案在釉料中焕发出光彩,学生们不仅学到了手工技艺,更仿佛是在与时间对话,让创意在指尖绽放出


活动尾声,同学们展示并分享自己的作品。一件件精美的掐丝珐琅作品背后,是大家对非遗文化的敬畏与热爱。文韵工坊活动与英语课程实践的第一次融合,不仅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深入了解了掐丝珐琅工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奠定了理论基础,更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种下希望的种子。
学生感悟
参与此次珐琅掐丝非遗体验,我深刻感受到传统工艺的魅力。在木质的空白杯垫上用细丝勾勒图案,我们需要全神贯注,稍有不慎线条就会歪斜。填色环节更需耐心,釉料的配比与填充厚度都影响成品效果。历经勾线,掐丝,颜色搭配,晾干,封存等多道工序,亲手制作的珐琅掐丝杯垫作品终于完成,让我有满满的体验感和成就感。这次大约4.5小时的工艺制作,让我们明白,每一件精美工艺品的背后,都是匠人日复一日的坚持与专注,掐丝也并非易事,它不仅需要莫大的耐心,也需要巧劲儿,更需要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份热爱。珐琅掐丝技术,匠心传承,值得我们用心守护,用心传承。
——陈梓栎 2024级数字媒体艺术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