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哲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建设与质量提升”的多元途径,结合人工智能时代的多种新技术,2024年6月7日上午10-12点,远景学院《现代西方哲学》课程教师吴慈荷邀请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讲师、中山大学博士后、福柯研究专家向林博士,利用腾讯会议,给远景学院现代西方哲学班同学们带来一场精彩的线上线下联动的哲学双师课。

首先,吴慈荷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向林老师的学术经历,向林老师也向同学们讲述了自己进大学以来的二十多年的探索历程,以及研究福柯哲学的因缘际会,鼓励同学们要积极发现和发展自己的研究兴趣。

其次,师生研讨了福柯生平及其著作。在吴慈荷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通过小组的形式阅读著作以及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讨论。同学们十分积极,讨论声此起彼伏。在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就福柯生平和著作对向林博士提出了相关问题,向林博士积极回应了同学们的问题,同时吴慈荷老师负责现场讨论解答和补充,同学们的问题得以完好的解决。


再次,向老师和吴老师继续带领着同学们进行对福柯哲学的学习。老师们就结构与解构、疯癫与理性、知识型、政治解剖学、“生命-权力”的历史流变、福柯哲学的影响等话题,结合哲学参考教材、福柯三本原著,一一进行配合讲解、问答和解说,整个教学课程中,对哲学家福柯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研究。




最后,同学们踊跃谈到了这次上课的感受和期望,福柯哲学带给人生活的启发和勇气,并表示这次双师授课启发很大,要见贤思齐焉。



远景学院此次跨高校线上线下联动的哲学双师授课尝试,向林博士作为福柯研究专家“术业有专攻”,吴慈荷老师耕耘在哲学通识教育十年,也体现了哲学教育的“通专结合”,前沿研究与基础实践联系,更带给了师生关于福柯哲学授课广度和深度的重要尝试,师生们皆表示非常有收获,教学相长,不断创新。这次双师上课不仅充分体现人工智能时代利用现代技术的重要性和可塑性,也展现了哲学通识课程内涵式建设和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
师生感悟
今天的哲学课真的让我受益良多。在吴老师和向林老师的引导下,我们深入探讨了福柯哲学的精髓。向林老师详细解读了福柯关于知识、权力和话语的观点,让我们对福柯的理论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她通过对福柯原著的深入剖析,让我们感受到了福柯哲学思想的独特魅力。吴老师还鼓励我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使得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大家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不仅学到了福柯哲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还学会了如何运用这些理论去分析和理解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哲学课真是让人收获满满,也让我们对哲学这门学科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远景学院 吕竟宸
这次的课堂是我从未体验过的双师授课,通过线上视频会议和线下老师讲述,我深入了解了福柯的哲学思想。福柯的理论让我意识到权力在社会中的无处不在和复杂性,以及知识和真理的相对性和建构性。这些观点让我对现实世界产生了新的认识,并激发了我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我深感福柯的哲学思想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洞见,能够引导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这种课堂授课方式让我能够更快地融入课堂氛围,积极参与讨论,同时使课堂氛围也更加生动和直观,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享受更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远景学院 田正文
在吴慈荷老师与向林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述中,福柯的思想在我脑海中绘出了一幅幅生动的图景。他的细腻不仅在于对权力结构的深刻剖析,更在于他对边缘群体的关怀与理解。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同学们的提问环节,向林老师也给我们了十分精彩的解答。在探讨疯癫文学时,福柯如同一位敏锐的画家,捕捉到了那些被视为异类的个体在社会大潮中的挣扎与呐喊。他的笔触触及了那些被忽视的灵魂,让我们看到疯癫背后隐藏的智慧与真实。向林老师和吴老师还给我们讲解了福柯人生各阶段的发展史,让我们更加熟悉了解他的故事。这堂课对我来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福柯的细腻让我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世界,理解那些看似平凡却又充满力量他的思想不仅为我提供了分析社会的工具,更启发我去关注那些被边缘化的声音,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远景学院 彭雨
本次应吴老师之邀参与移通学院的双师授课课堂跟大家畅聊福柯哲学,令我受益匪浅。我首先有感于移通学院的双师授课模式,这是一种极具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教学课堂上形成了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三角互动关系,这种“三”结构的教学设计不仅很好地调动了老师授课过程中思维的灵活性,而且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配合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与互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之间也能形成知识结构与能力优势的差异互补。其次,移通学院的学生们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而他们就福柯生平和经历与其学术之间关系的发问也激励了我未来要对福柯哲学做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讲师、中山大学博士后 向林



图:桑子涵
文:桑子涵 吴慈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