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远景教研|綦】“教”无止境,“研”中蓄力——记远景学院(綦江校区)基础课程教研室系列课程研讨活动(四)

时间:2023-05-19 17:22 浏览:

为了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为教师们打造一个开放、包容、互动和进取的教学教研环境,綦江校区远景学院基础课程教研室推出了一系列课程研讨活动。2023年5月16日晚9点,教研室在智者楼406开展了第四次研讨会议。本次活动由教研室主任唐智盟老师主持,教研室全体教师参加。此次研讨会议上,邓锦莹老师和陈彦瑾老师分享了5月课堂心得,总结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值得推广应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全体教师展开深入讨论,分析了近期学生学情,推进了全面育人通识课程的进程。




会议开始后,邓老师首先进行分享。人类学作为一门新设的课程,在通识课程建设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一些困难:学生缺乏对于这门课程的理解和认识,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同时教材和资源的获取也存在一定困难,本土案例和材料不多。在具体的行课过程中,人类学通识课程可能会涉及敏感和争议话题,学生的主观偏见可能影响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接受。对此,老师们开展讨论并给出了恰当的建议,以“通专融合”为目的的通识课程,要以学生面对的现实问题为组织课程的基本框架结构,以生活面向扩大课程的群众基础,同时也要建立开放和包容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并进行理性讨论和辩论。



随后,陈老师分享了她近期的教学感悟和反思。学期半期之后,学生对待学习有松懈情绪,在各类通识课堂上出现了懈怠的苗头。就这个问题,各位老师各抒己见,认为学生课余时间被各类实践压缩为其中一个原因,在忙碌的校园生活中,学生难免出现无法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等问题,从而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老师们一致认为应该在课堂上和导师活动中,帮助学生梳理情绪,教会他们合理安排有限的时间,分清轻重缓急。同时要鼓励他们持之以恒,以学为重,在学业上严格要求,鞭策和激励他们不断前进。



两位老师分享后,教研室各位老师就自己在课堂上运用的优秀方法和案例展开说明,话题围绕教学技巧和学生管理方法逐步深入。朱建霖老师分享了《大学英语》课堂上的“以理服人”,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和惰性思想;刘达老师分享了《法律与社会》课程中的所思所悟,强调了将通识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贯穿整个课堂,让同学们养成“通识思维”,这无疑会让学生受益终生。

定期进行的同行交流有助于教师全面掌握学情,同时提升自身教学力。在本次研讨会上,各位老师就课程建设、教学方法、近期学情等相关问题展开了充分研讨,对现有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设计与课程实践做足准备,强化了以“研”促“教”意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与研究中,綦江校区的教师们将会继续推进课程研讨系列活动,加强交流联系与多学科融合,迸发出更多精彩的火花。



图文:陈彦瑾、邓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