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通识教育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2023年05月09日下午,綦江校区远景学院基础教研室第三次研讨会议在智者楼405教师举行,本次会议由教研室主任唐智盟老师主持,教研室全体教师参加。
会议伊始,马灵莉老师分享了以“问题导向,学生中心,多元化教学”为教学设计理念的课程建设观。首先明确《生命科学中的伦理》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定位和特色,并对课程教学中的“拔高”环节进行了说明分析,随后提出了“生命科学”教研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并与大家进行探讨。

马老师提到,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保证。学院非常重视教师课程建设,充分认识到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既要锐意进取,又要谨慎而行,承担起课程应有的伦理职责。需要革新的不止是课程建设,更是在生命科学中无法回避的伦理教育。课程建设取得一定进展之时,也面临着一定的瓶颈,例如,课堂上老师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把控;课堂上有限时间内对于大纲内容与通识知识探讨时间的平衡;以及如何突出课程教学中的“通专融合”。

随后,面对课程建设的改革和实施,刘达老师就其主讲课程《法律与社会》的课程大纲、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课程完善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提出了如何平衡课堂秩序和课堂氛围、如何完善通识教育板块的学科融合等问题供大家思考。刘老师谈到,在教学过程中,通识教育教师不仅应该注意学科本身专业知识上的积累,通识更应该注重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才能更好地回答学生在课上提出的延展性问题。通识教育的跨学科、跨文化融合不仅对学生来说是挑战,对教师本身来说更是一种挑战。通专融合能够促进学生和老师共同学习,将来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这也是远景学院通识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最后,唐智盟老师总结到,课程建设应该紧密结合学科发展的前沿和趋势,从学科发展出发,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此外,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从多个维度综合拔高,才能够设计出具有高质量和高效益的课程,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本次教研活动中,老师们结合自身情况积极参与了跨学科的探讨,并给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大家在教育学习的同时学会把自己身边有效的资源转换为优势,树立目标,把握好每一个机遇。生活中的一草一木本就是课程建设这棵大树的灵感来源,也只有扎根于大地,在前行的道路上才能屹立不倒,稳步向前!
图文:马灵莉,刘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