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导师同行】如果不真实,你在为什么感动?——记科学基础教研室导师组联合开展“阅读与写作”交流活动

时间:2020-12-02 14:15 浏览:

文学的意义在于对人类灵魂的思索,人类社会没有文学就等于失去了镜子和火炬。为加深同学们对文学阅读和写作意义的认识,帮助同学们建立深度阅读习惯和提升写作能力,指导同学们会阅读、能写作,深化落实学院通识育人目标。11月30日晚,在菩提书院电影室1,科学基础教研室导师组联合开展导师组特色活动。本次活动,邀请到创意写作学院苏瓷瓷老师进行分享,教研室主任强杨老师主持,朱雪珂老师、李欢老师及导师组2020级学生参加。

活动伊始,苏老师以“有爱有污秽”为主题设置问题并与同学们进行互动,引导大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基于同学们的表现,提醒大家意识到我们的认知存在趋于普遍性的问题,文学创作的核心就是关注自我,所以也需要善于认识、挖掘、表达自我,而不能局限在别人的世界中。接着,苏老师以作家马里奥的作品《文学与人生》片段节选,与同学们一起探讨了为什么文学来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的内在原因,引导同学们理解创作中自我精神、自我意识的价值。

接着,苏老师为大家展示了某文学创作分享节目的视频片段,并希望大家进行分析和表达自己的看法。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逐渐找出了该作品中的诸多不真实和不正确之处。苏老师肯定了大家的独立思考和思辨能力,并以该作品为例,分析介绍了优秀书籍作品的衡量标准,启示了同学们如何读好书、要读什么样的书。她指出,读有意义的书籍才是对自己时间花费的负责。

之后,苏老师设计了基于情境的故事梗概创作环节,指导同学们认真完成练习,并进行分享,苏老师也一一点评,通过这个环节也使大家获得极大启发,认识到自己也能完成独特而精彩的故事创作。苏老师指出,不要惧怕创作上的困难,越有难度的作品越有它的创作价值。苏老师还分享了作家克莱尔的《爱在高高的草丛》片段节选,与大家共同分析了小说主人公对待爱情的高尚品格,同时也展现了克莱尔独特的创作思维和方法。通过苏老师对小说内容的讲解,大家不禁佩服克莱尔独特而伟大的创意思维,同时也激发了大家创作的兴趣和灵感。苏老师也特别强调,文学创作需要突破学科思维,自我养育,不要给自己贴标签、设限制。

活动最后,朱雪珂老师、李欢老师都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和感触。朱老师认为,本次分享为自己在课程中设计学生写作训练带来了新启发,也为后期导师组学生阅读与写作指导提供了思路,试一次。李欢老师指出,对教学来说,苏老师本次分享过程,也是不同学科教学方法和技巧的比较和反思,对于理工科背景的教师来说,往往多是直线型思维,通过本次活动,也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发散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重要性。

强杨老师在总结时,引用了苏老师的话“放弃自我的盲从者是不需要文学的”,希望大家通过本次活动更加理解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能够不断自我开启、自我发掘,以至蜕变,不要形成迎合和追求标准答案的习惯,阅读与写作的过程更加能够考验和锤炼我们的批判性思维等能力。

2020级 肖林博(撰稿)

科学基础教研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