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教研活动】经验借鉴拓展思路 交流讨论促进提升——记科学基础教研室和艺术与人文教研室联合开展集中学习讨论活动

时间:2020-11-30 15:20 浏览:

11月26日下午,在远景学院109办公室,科学基础教研室和艺术与人文教研室联合开展了集中学习和课程教学改革讨论活动。活动由教研室主任强杨老师组织主持,教研室全体教师参加。

活动伊始,强杨老师首先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参加清华大学第三届全国高校写作课研讨会的心得收获,并且与各位老师们一起重新学习了研讨会中4位专家学者主旨演讲的内容。特别是,共同分析和讨论了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基于“新工科”背景下通识写作课的课程思政设计教学案例,为大家结合“课程思政”要求,落实课程改革和研究提供了思路。

接着,老师们继续深入学习了教育部“新文科建设”会议相关文件内容,并结合研讨会中清华大学教研院副编审赵琳教授关于“一线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特点和可能的突破”主旨演讲,讨论和交流后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思考和想法,希望在专家提供的经验基础上,能够理清思路,跨学科合作,提升教研能力。

集中学习过程中,各位老师也结合自己的课程教学和思考,踊跃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李欢老师表示,通过本次活动,不仅是学到了关于通识课程的前沿研究知识和项目所需的技能技巧,更多的是在思想上的提升。比如《生活中的数学思维》这门课程,主要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以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所涉及到的写作能力培养通过期中和期末论文表达仍显不足,可以借鉴长文和短文的方法以及面批的方式,进行更细致化的过程考核和指导,更全面提高学生写作与沟通表达能力。

朱雪珂老师谈到,写作与沟通的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础能力,结合专业背景的通识写作更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写,不仅仅是成文那么简单,更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培养出思考,以及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此次分享能够帮助我们在已有的课程设计体系基础上有更多好方法和思路借鉴,促使我们反思和反观自己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方法。

赵丹老师认为,作为教师,教学是基本任务,通过每一堂课的学生反馈(包括课堂中和课后),不断做出教学反思和改进。在教学过程中精研教学、打磨课堂,对待教学一丝不苟,通过教学研究促进提升,致力于把每一堂课都打造的有趣而又不失“干货”,是我们作为教师的目标。

 

在两个多小时的热烈交流和讨论之后,强老师总结指出,沟通与写作、批判性思维、跨学科认知是远景学院通识育人的目标、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力的提升目标,大学生写作教育作为学院现阶段课程改革重要内容和课程实践环节的主要项目,需要以育人目标和成效为导向,结合学生背景和不同课程特点,进一步理清思路,融合创新和设计实施。本次清华研讨会中,各位专家不仅帮助我们理清了“通专融合”的理念与大学写作教育的深层次关系,同时也提供了基于丰富实践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思考,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进一步课程改革和创新的思路,也希望大家能够基于教研室的跨学科特点,互助协作,在教研科研方面有更大突破。

科学基础教研室、艺术与人文教研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