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师同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记陈榭非导师组线上读书分享会

时间:2022-12-07 09:43 浏览:

2022年12月3日星期五晚上八点,由陈榭非老师领导组织的导师组读书分享活动活动顺利举行。

此次读书活动分享人主要以2022级的大一新生们为主。他们将分享近期近期的阅读书目,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和大家交流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由钟森山同学分享的书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故事主要讲述了蛤蟆先生一向爱笑爱闹,如今却一反常态的郁郁寡欢,一个人躲在屋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朋友们非常的担心他,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在10次心理咨询中,蛤蟆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的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的故事。钟森山同学发出来“幸运的人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的感叹。陈榭非老师也因此关注到了疫情封控状态下的我们,在于钟森山同学的交流中,关心了同学们的心理状态。

接下来,是崔文杰同学为我们分享的余华的作品《活着》。“人是为活着本身活着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崔文杰同学感慨福贵悲惨的一生,活着的意义,是可以自己决定并找寻的。生活是属于个人的感受,而不是他们的看法。陈榭非老师借人民早读上的一句话,为我们总结道:“所谓生命的常态,便是那些突然间就横在面前的碎石子,它害你摔了一跤流了血却提醒着你,你还活着。”

第三位分享人陈建强同学为我们分享了卡夫卡的《变形记》一书。陈同学说他看到了一个荒诞而悲哀的故事。人性的善与恶在这本书里体现的淋漓尽致。主角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变形前的格里高尔是家庭的守护者,也是爱的受虐者。变形是突如其来的厄运,变形后的格里高尔人性一如既往,相比之下,变形的更像是他的家人朋友。他们从温情脉脉的家人,变成了冷酷无情的陌生人。陈榭非老师总结道:“故事是荒诞离奇的,象征、现实杂糅在了一起。语句平淡,但又透露着冷漠,复杂的人性始终是人生存于世间认知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希望同学们幸运且热烈。”

最后是由余灿同学为我们分享的书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描写了三组词生命的轻与重,灵与肉,媚俗与牧歌。这本经典的哲理小说让余灿同学一知半解。陈榭非老师为余灿同学分享与解读了这本书内容。这本书里带着爱情的本质和脱离现实的爱情观。讲爱情但又不只是爱情。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因负重而追求自由,又因自有而空虚没有意义。肉体是囚笼,而灵魂是看不见的。媚俗则是非理性的,是面对公众支配下的从众意识。我们批判媚俗,但是我们绝对离不开他。牧歌是人们对幸福的无限的向往和无法得到的永恒追求。当然,这些都要与生活联系起来,或许可以获得更多的更深的感悟。

陈榭非老师解答了同学们在阅读中的问题,也分外关注疫情期间同学们的状态。同时对上个月获得优秀读书报告的同学提出表扬,也对没有获得优秀读书报告的同学予以鼓励。本次导师组读书分享活动,体现了同学们在精神层面的成长,也让每个人学到了生活的不同方面和生活态度。阅读始终会让人的心理更加强大。

文:姚梦蝶

图:陈榭非

艺术与人文教研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