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励精图强,不断改革奋发,重新确立强化学校定位,立校之本——“信息产业商学院”。如今中国崛起时代背景下,世界潮流风云变幻,教育的发展有了新的挑战,必然对全校所有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识课程作为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教育重要的一环,远景学院通识课——《历史》,如何在信息产业商学院全新定位与视角下创新,成为思考的落脚点。杨辉建老师推陈出新,12月7日在菩提多功能教室三展开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课堂陈述”。

远景学院一直强调小班教学、立足互动与讨论、课堂陈述等教学手段,在历史课中杨辉建老师结合研讨会形式与研究生培养常用的点评制,改变了《历史》课堂陈述方式。
杨老师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历史经典著作,不同人阅读不同书籍,要求学生学会文本细读,然后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辨性的解答,同时概括所读书籍的研究方法,结合现实再进行分析。
每次学生进行陈述,杨老师要求4-6名学生围绕讲者而坐,营造更贴合以后工作中的情景,给学生增加压力。要求学生汇报的时候注意细节,从细节讲起,与近距离而坐的学生保持随时的交流沟通;在学生汇报完成后,要求近距离而坐的4-6名学生进行点评。点评分正反角度进行,要求点评的学生从细节入手尖锐批评讲者各方面的问题,只有批评批判才可能让学生更好的进步,而不是只说空泛赞美之词。此时,讲者也会进行回应、反驳,以此提升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最后由杨老师再进行点评总结,同时要求其他在座同学进行适当的补充性点评,并要求他们做好笔记。
杨辉建老师《历史》课程上,别出心裁的“课程陈述”方式设计,让同学们在一堂课上同时多了解几十本经典书籍的核心内容,增强了文化修养;同时,为将来步入职场做好铺垫,提升了同学们的表达能力、反应能力等;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互动中,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据悉,该《历史》通识课除地方史与世界中世纪史外,还设置了中国商业史、中国商帮史、中西方经济史、葡萄酒的历史与文化等专题,同时由杨辉建老师教授的《历史学中的谎言、虚构、伪造与批判性思维学习》课程,将批评性思维的培养摆在重要位置。有通识课的辅助,信息产业商学院的内涵才更有灵魂与思想。
以下是部分同学的课堂反馈:
“这个形式非常的有意思与新颖,锻炼了我的勇气,在别的同学批评之中我发现了我更多自己没有注意的存在的问题,也更好的了解了听众对我所讲不同的看法,激发了思想的碰撞与火花”。
——周雨婷
“现在必须参与点评其他同学的汇报,让我必须做好笔记,学会认真的倾听,否则无法批评到点子上,这让我上课也更为认真,更为注意细节,批评别人某种程度也是批评自己,让自己以后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这个新的陈述形式非常的棒”。
——谭紫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