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能去到多远的地方?距离是用脚来丈量,还是用心去衡量;
一个月能对生命产生多大的影响?记忆的镌刻不因时间消逝而磨灭,那些经历不仅是永远的芬芳,更是心中的火焰和梦想;
一天能发生多少有趣的事?遇到不同的人,分享不同的观点,观察不同的人生,自己人生也仿佛经历了别人的成长。
远景学院的师生是幸运的,校、院两级各类长短期国际交流项目分布于美国和欧洲各国。每年,一批又一批学生满怀憧憬的申请、报名、选拔、入选……他们应接不暇的迎接着独特的学习生活体验。当他们回来时,或欢乐、或深沉、或震撼的记忆,传递给菩提院子里的每一个人。
为了总结2018年度国际交流项目执行情况,为下一年开展交流项目、营造国际化办学氛围,开拓师生国际视野,以学生国际游学项目的课堂学习体验、活动经历启发全体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思路,并鼓励全体远景人努力开拓和维护国际资源,在前期若干次教师、学生专场分享会的基础上,12月12日下午四时,远景学院电影室举行了学院2018年度国际交流工作报告会暨总结大会。远景学院全体教师齐聚,共同聆听2018年内参加国际交流项目的师生们代表讲述他们在大洋彼岸的故事。

文化体验·缤纷学习
报告会上,参加哥伦比亚大学项目的2016级的陈婷同学、参加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项目的2016级的李明燕和参加德国F+U项目的2017级的高如鑫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其中,陈婷同学和李明燕同学重点分享了课程学习中的美好体验、挑战和收获。他们不约而同的而自豪的说到,远景学院的课堂教学模式让他们在课堂破冰之时就已经有了快速融入的状态,非常享受课堂中师生教学相长的氛围。高如鑫同学则回忆了在德国课堂中如何与小组团队一起努力,在最后的课程成果汇报中“逆袭”的故事。一直感叹 “相信”和“坚持”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
初到异国,在克服文化休克之后,她们的目光不只是被国外与众不同的建筑吸引,一栋上百年的图书馆大楼,一个现代艺术博物馆,一个与同学席地而坐、谈天说地的草坪,而是随着交流的深入则更多的思考着中外教学、文化、生活、看待问题的视野和角度的差异。在被真正第一次“丢进”一个语言、文化、课堂、生活、交际完全未知的空间,才发现自己原来可以想到的,做到的那么多。“有时候,灵感就那么突然来临了,源源不绝”,“每天都有新的挑战和等待探索的事务吸引着我”,同学们的讲述也让听众想象着这样美好的体验。
体验只有短短的一个月,但是那些人和事在同学们心里变成了一个又一个清晰的坐标,告诉他们今后的奋斗的方向。无论是哥伦比亚的英语课上一个60岁的阿姨,为了更好的练好英语而参加项目,还是在伯克利结识的各国优秀的朋友,让我们的同学们看到了独特的人生、清晰的规划、无限的可能——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便是全力以赴,在当下行动,去实现心中梦想!

教学反思·追求创新
同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杨敏老师分享了一位被她称为“生命中最棒的老师”的故事。在Rachel的《创意写作》课上,每天都有超出预期的收获,而她对教学的投入、敬业令人心生敬佩。第一堂课上,Rachel和学生们共同制定课堂公约,所有学生和Rachel一起提出在课堂上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大家一个接一个,爆米花似的蹦出了十几个关键词,黑板上也密密麻麻画满了思维导图,“公平”、“互动”、“合作”、“挑战”、“激情”……这些词代表着学生对课堂的期望、要求和共识,何尝不是老师的呢?Rachel用巧妙的方式让学生自我觉醒,达成共识,是水到渠成的效果,可以看出契约精神在西方深入骨髓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同时,也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使她不是把课堂当作自己的私有领地和一言堂,而是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变“教”为“学”,让学生真正认同课堂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这是让学生投入学习、学会学习的第一步。
前往德国波恩银行的社会学李梦瑶老师充分肯定了这个项目对她自身成长和学生学术体验的价值与意义。此项目以欧洲议会制度、欧盟建制、经济制度等内容为基础,设计了丰富的体验环节和实践教学,李梦瑶老师结合自己米兰大学社会学的教育背景,在自身学术领域有了新的观察和反思。同时,大量的小班教学环节、精准的课堂设计案例、资料,对她本人来说,也是超出预期的丰收和难得的学习机会。同时,德国智慧课堂的建设水平和在小班教学中的精准运用,也让她叹为观止。

总结提炼·砥砺前行
会议尾声,远景学院执行院长皮若兰对本次报告会分享了她的感受。
她结合本次暑期自身赴伯克利的经验,以及师生们的发言,总结了几个关键词:课堂契约精神、课程获得感、教学相长、课堂实践与能力培养、文化育人,并分别阐释每一个关键词的内涵和与远景学院下一学年工作规划的紧密关系。并强调这既是从外出交流归来师生的收获中提炼得出,同时也是远景学院通识教学课堂改革中,必须要思考和实现的任务;结合信息产业商学院定位,所学所得如何真正达到通识教育的能力培养目标,还需要继续思考。
她也动情的说到,人生的宽度和深度有限,让自己的世界更加多元化的其中一种方式就是看别人的脚步如何丈量人生。国际交流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体验的那段经历,更重要的是途中,归来,聆听时,我们都能发现新的自己与广阔的的世界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更重要的是,我们所见所闻所感所学,使我们坚信,我们离“中国知名的住宿制文理学院”的目标并不遥远。当然,知易行难,如何做中西合璧、博采众长的远景学院,我们还要一起继续往前走,但是她希望全体远景人,不忘初心,不要忘记了当初为什么来到远景学院,为什么把自己的事业、梦想、成长交付在远景。
附:一、2018年加州大学伯克利交流项目远景学院剪辑版
二、国际交流师生代表报告摘要
从初选,英语水平考核,到终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做这一件事情,其实在这段过程里,我们是看不到结果的,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最后能不能被选上,能不能去成美国。可是等我在美国的时候,我依然看不到结果,我不知道我不远万里,怀着这一腔热血,究竟能学到什么,又能带回来什么。
回国的时候,我们10个人围坐在火锅旁,边吃边聊,学院似乎也开始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每年花上几百万把学生送到地球另一端去学习这件事,到底值不值。有个学长说到,我们不应该仅仅把学生们在伯克利的表现作为评估标准,而是应该从一个更长的过程去考察整个项目的价值。从初选,各种面试笔试到终选,一直到项目结束回国,甚至更长远的未来,我们都应该考虑进去。
学校可能也并不知道这个项目到底给学生们带来了多大的影响,在美国的时候,我们每天和港大,人大的同学一起上课,和华东政法,复旦的同学一起吃饭,好像自己也变得和他们一样,前程似锦,未来一片大好。回国之后,回到熟悉的地方,有种重新回到现实的感觉。好像那些日子只是借着别人身上的光做了一个璀璨的梦,梦醒了之后,才发现自己只是丑小鸭而已。尽管或多或少有着这样的感受,但是我也发现大家无一例外变得更加积极奋进。我相信这段经历对于我们十个人来说,都算得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于我而言,我到底想要什么,我要过怎样的生活,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关于这些问题我有了更深的思考。
心之所向,素履而往。如果说这次经历改变了我的一生,多少有点矫情,但是从这个闪闪发光的夏天开始,我决定要做一个努力,勇敢,潇洒的人。
——2018加州大学伯克利游学项目(远景学院2016级通信工程专业李明燕)
哥大的Summer C项目和远景学院的小班教学相似,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却是高于国内的。当学生和老师讨论一个观点的时候,老师不会用“书本标准”告诉同学答案“应该是怎样”,而是思考后对学生的观点表示赞同,再一起举例子探讨孰优孰劣,颇有“言之成理,即是真理”之感。针对亚洲学生不主动回答问题这一现象,我的主课老师Megan自创“抽签式命运选择”方法,将每个同学的名字写在木棍上,随机抽出同学回答问题,保证每一位同学都发言。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说明书,当我走进布鲁克林博物馆时,看见历史文物旁边生涩的英语解说词,深感英语的熟练程度决定了解当地文化的速度。
——2018哥伦比亚游学项目(远景学院2016级财务管理专业陈婷)
非常荣幸能够给远景学院全体老师分享2018年八月份德国F+U项目。同时也很开心听取了参加其他国际交流项目的老师和同学的分享。这是一个双向学习的机会,当我分享德国F+U项目时,让我重新回忆了一遍这段美好又刻骨铭心的旅程,并做出总结。聆听其他项目也让我有所对比,了解到了跟我参与项目所得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出国游学分享会是我学习生涯中很宝贵的经历,它对于我的人生观世界观都会有很大的影响。通过留学分享会,我领略到国外先进的教育里理念,还体验到国外丰富的文化和风俗。
——2018德国F+U项目(远景学院2017级财务管理专业高如鑫)
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个半月犹如梦境般美好。在这里,我遇到了生命中最优秀的老师之一Rachel,一位每次课堂组织都是赛课水平的老师,课堂的每个环节环环相扣,她关心关注每一位同学,所以在离别时,才有那么多学生送她。在这里,我遇到了来自国内外的优秀学生们,他们身上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批判性思维和敢于表达的个性,我学会了如何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团队合作、如何引导学生迅速接受新想法和新工具,高效学习和工作。
——2018加州大学伯克利游学项目(远景学院2015级辅导员杨敏)
国际交流让远景师生的国际视野进一步拓宽,让大家对于知识宽度和深度的积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也明显变得更加自信,学会自己去比较几种教育模式的不同,这些学生也代表了学校新定位下,远景学院致力于培养的社会中坚力量领导者。他们在更宽的平台上去展现自己,甚至展现学校之风采,也为自己的人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交流的老师来说,国外教授先进的教学方式和小班教学经验,也使得老师们进一步思考如何转化成为具有远景特色的教学,并在实践路上不断成长。
——2018德国波恩银行项目(远景学院语言与社会科学教研室主任李梦瑶)
撰稿 远景学院
摄影 远景学院团总支新闻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