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远景学院】科幻文学有创意,校外学者拓眼界——记张凡老师《科幻文学》课堂主题分享会

时间:2018-11-13 19:43 浏览:

远景学院一直致力于通识课程新课题的开发,也一直鼓励学院老师积极创新课堂形式,增强授课效果。《科幻文学》作为远景学院文学课的新课,开设以来吸引着广大学子的关注。为了更好的助推《科幻文学》课程建设,张凡老师一方面积极创新课程授课形式、丰富课程授课内容,另一方面也积极引进校外资源,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11月7日,张凡老师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科幻文学博士彩云和儿童文学博士黄凯在本次科幻文学课上为班级同学做交流分享,消息一出,吸引着文学爱好者的积极参与。

分享之前,张凡老师首先简单介绍了彩云的学习经历,她是意大利人,目前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将中文文学作品翻译成意大利文,特别是将中国科幻文学作品翻译成意大利文。为中国与意大利两国文学作品的交流起到了很好的积极作用。她翻译过我国著名科幻文学作家韩松的许多作品,对于韩松及其作品有颇为独到深厚的了解。因此在本次分享会上,她重点给同学们介绍了韩松以及他的作品。

   


她首先给同学们介绍了韩松,出生于重庆,1984~1991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有《宇宙墓碑》等,最新长篇作品《医院》三部曲被称作“新时代反乌托邦的里程碑”,曾获得科幻银河奖、华语科幻星云奖、世界华人科幻艺术奖、京东文学奖。她将韩松比喻成“诡异边缘的探险者”,从韩松的《宇宙墓碑》、《再生砖》两部作品中分析出他作品中想象与现实的边缘,纯文学与科幻的边缘,现在和未来的边缘……韩松将这些都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给了读者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他文笔优美,文章中又会出现科幻的元素,在分类时既被分为严肃文学一类,又被分为科幻文学一类。她重点给大家推荐韩松的两部代表作《地铁》和《红色海洋》。彩云将韩松作品中的中国评为“鬼魅中国”。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如同魔鬼恶魔,而是说中国的发展变化之快就如同科幻一样。她强调读韩松的作品不仅可以让大家精神上得到满足,也会让大家对现实有所思考。

   

    儿童文学博士黄凯给大家带来的分享的主题是“图画中的幻想世界”。在分享之前他将大家进行了分组并给每组同学发放了一本儿童图画书。同学们进行粗略浏览后分享正式开始。他以周翔的《一园青菜成了精》图画书为例,给同学们讲述了从童谣到图画书的制作过程中的困难。从图书的封面,到书本的排版,从文中的伏笔,到对比和前后呼应等等,每一环都有一些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当然也有一些技巧。他的讲解让同学们明白了图画书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在图画书中,图片要远大于文字。


分享结束后,同学们踊跃发言,将自己对在读科幻文学作品中遇到的疑惑以及儿童文学方面的话题与两位分享人进行了互动交流,两位分享人在解答了大家疑惑的同时也给大家进行了延伸的回答,为大家对文学进行了更深的解读。本次交流让同学们对于科幻文学和韩松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于儿童文学也充满了兴趣。据悉,张凡老师将会在后续的科幻文学课程中继续邀请学者来院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

撰稿:新闻媒体中心陈泓屹

供图:新闻媒体中心何恣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