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重塑高等教育? ——面向“四个未来”智慧课程建设案例分享会隆重举行

时间:2025-11-16 11:05 浏览:

为深度推进学科知识迭代升级,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重庆移通学院远景学院于2025年11月14日在菩提大讲堂隆重举办“面向四个未来”高校智慧课程建设与实践案例分享会。本次活动面向全校教师代表,旨在以数字化智慧课程建设为抓手,推动教育形态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建构与素养生成”的根本性转变,助力学校创新人才培养。

分享会特邀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课程建设负责人、知名课程设计专家余建波教授担任主讲。余教授以“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关键时刻的抉择”为题,聚焦“未来教师、未来课堂、未来学校、未来学习中心”四个核心维度,系统阐释了以“学AI、用AI、护AI、创AI”赋能高等教育深刻转型的实践路径。

前瞻布局:解读“人工智能+高等教育”战略路径

余教授首先从教育部“人工智能+高等教育”的战略部署切入,深入剖析了以数字化促进高等教育转型和重塑的五大方向。他引用教育部的观点指出:“人工智能不会取代教师,但不会运用AI的教师可能被淘汰。” 进而,他详尽阐述了未来教师需具备的“五术”素养与四项角色转型,特别强调了跨学科融合、场景规划及人机协同这三项核心能力的紧迫性。余教授还援引了“清华学子用AI验证教师授课内容前沿性”的案例,并基于近期调研数据指出:“当前学生使用AI的频次与熟练度已远超教师。面对这一趋势,教师应勇于向学生学习,具备‘反向学习’的自觉与魄力。”

重构生态:展示“未来学习中心”创新实践

结合国内外顶尖高校的实践,余教授生动描绘了未来学习中心的蓝图。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和麻省理工学院MIT Learning Lab为例,他展示了学习空间从知识仓库向能力驱动演进。他特别提及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70%-80%的交大学生更倾向于在B站学习,甚至自称为‘B站大学毕业生’。” 这一趋势揭示了传统课程设计与数字化一代学习习惯间的张力,凸显了教育改革的必然。随后,他重点分享了哈佛大学在计算机科学概论课中深度集成AI助教的成功经验,展现了AI为实现全天候个性化学习提供的强大支持。

双轮驱动:阐释“AI+HI”智慧课程建设内核

余教授进一步分享了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AI+HI)”行动方案,解读了“知识融合”与“技术融合”的双向发力路径。他强调,智慧课程的本质是优质教学资源、教师教学智慧与先进AI技术的深度交融,其目标是构建一种自适应、可进化的新型课程范式。讲话中,他生动列举了“交大一位英语老师自学编程并多年应用于教学”的实例,巧妙引出教师终身学习与勇于实践的重要性,引发全场会心笑声与共鸣。

另外,余教授简要介绍了南京大学构建的“AI+HI”平台,以19个智能体支撑互动学习;哈弗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l@Harvard;上海交大开发“awesom”英语Go口语训练系统等,共同指向一个趋势:传统的图书馆等物理空间正逐步演进为能力驱动、泛在智能、多模态响应的未来学习中心,形成开放分布式的新型教育生态。

技术赋能:演示生成式AI教学应用现场

在技术实践环节,余教授以DeepSeek为例,现场演示了生成式AI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从高效利用提示词检索文献,到基于角色扮演进行AI辅助课程设计,余教授一步步解析了提示词架构技巧与泰勒课程设计模式的融合应用,并通过生动的“抽奖案例”展示了自然语言交互实现复杂任务的人机协同,为在座教师提供了触手可及的技术工具与思维启发。

实地参访览特色 空间育人观未来

讲座开始之前,在远景学院副院长李梦瑶的陪同下,余建波教授先后参访了学校通识教育展厅、远景学院教学区、云端剧本杀学院以及松格书院、爱莲书院等特色育人空间。参观过程中,余教授对学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的浸润式育人环境表现出浓厚兴趣,高度评价了学校将育人理念深度融入物理空间、打造全方位成长生态的创新实践。他特别指出,重庆移通学院前瞻性地将前沿产业形态与书院文化共治融为一体,为学生创设了可触达、可感知、可参与的多元化教育场景,这正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形态所需要的探索精神。

共育未来:凝聚“AI+教育”深度融合共识

真正的智慧课程,是优质教学资源、教师教学智慧与先进人工智能技术三者深度融融、共生共长的建设成果。本次智慧课程建设案例分享会为学校人工智能时代推进教育改革注入了新动能,进一步凝聚了“AI+教育”深度融合的共识,为构建面向未来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