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课程实践】粽叶裹情传文化·巧手织香润生活 ——记《植物与人类生活》端午节实践活动

时间:2025-05-31 22:20 浏览:

学堂五月逢端午,手作青粽悟匠心。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帮助学生对《植物与人类生活》第四章教学内容“植物与民俗文化”的深入理解,恰逢端午节时节,5月30日,远景书院半亩花田工坊指导老师陈春彦老师与20余名同学们在菩提院子开展了一场“粽叶裹情传文化·巧手织香润生活”的实践活动。同学们通过包粽子、制香囊、赠祝福等环节,亲身感受端午文化的魅力,体会植物在传统节日中的独特价值,在劳动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文化浸润,从屈原精神到植物智慧

活动伊始,课程主讲教师陈春彦以“端午节的植物密码”为题,向学生们生动讲解了端午文化的渊源。从屈原投江的爱国传说,到挂艾草、佩香囊、吃粽子的民俗演变,学生们了解到,端午节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更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智慧。

“粽叶的清香能防腐,艾草的辛香可驱虫,古人用最朴素的方式,让植物守护健康。”陈老师重点介绍了粽叶、糯米、艾草等植物的特性与用途。学生们惊讶地发现,课本上的植物知识竟与日常生活如此紧密相连。

粽叶裹情,指尖上的文化传承

在实践环节,学生们分组协作体验包粽子。陈老师示范“粽叶叠漏斗、填米、捆线”等步骤,同学们学得小心翼翼。初次尝试,粽子形状百出,“爆米花粽”“迷你粽”等创意作品频出,现场洋溢着欢声笑语,传统文化也在其中悄然传递。

2024级英语专业王乐同学凭借出色的动手能力迅速上手,被同学们亲切称为“王老师”,成为大家请教的对象。在她的耐心指导下,同学们从“五花八门迷你粽”逐步包出“标准紧实三角粽”。

巧织香囊,草药里的健康密码

等待粽子蒸煮期间,学生们开始制作香囊。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胡珺珺老师悉心指导同学们,她首先用一张纸做示范,折出香囊的雏形,并用笔在纸上标注起点、吊穗位置、终点等,帮助同学们快速上手。随后,她熟练地穿针引线,轻声地讲解针脚间距技巧,从香囊塑形到将艾草、薄荷、陈皮等香料装入布袋,再到流苏缀饰固定,每个步骤都耐心示范、细致校正,在专注的神态与温柔的言语中,将工匠精神融入一针一线的教学里。


2024级通信工程的杨子怡同学尤为出色,专注缝制出两个精致香囊,并分享自己对传统手艺的喜爱。缝制香囊需耐心十足,2024级市场营销专业王婧妍同学在处理线头、调整流苏位置时,巧妙化解难题,完成精美作品。几位起初直呼 “太难” 的男同学也坚持不辍,2024级通信工程陆定宏同学坦言,“自己在制作过程中锻炼了耐心,收获满满成就感,艾草的味道像夏天的风,清凉又安心。”

温情传递,赠棕赠香共话安康

同学们将亲手制作的粽子和香囊送给了老师和亲人,跟他们一起分享端午的快乐,并送上“端午安康”的祝福。2024级吕函钰和陈秋宇同学还将亲手包的粽子带回了家,亲自煮熟后请亲人品尝她们第一次包的粽子,温情十足。同学们的感恩与分享,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刻内涵。

粽叶的清香与艾草的辛香交织,知识的传递与温情的流动共鸣。本次活动是“远景耕读”系列之挖红薯、割油菜、插秧后的又一次体验,将劳动教育、文化传承与专业学习有机融合,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未来,远景学院将持续开发“传统节日+植物文化+劳动实践”系列活动,让文化传承扎根于真实的劳动体验,让教育发生在指尖与泥土之间。当学生们的手掌沾上糯米香,当他们的针脚穿过艾草袋,文化传承就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成为生命中的真实印记,让他们感受到了真实的人间生活气息,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实践心语

在课堂上,我解锁了超有意义的新技能——包粽子!老师讲棕叶的清香时,我才发现植物与美食的联结这么奇妙。课堂很有生活气息,动手实践时,我笨拙地折漏斗、填糯米、裹粽叶,包出的粽子歪歪扭扭,可当看到亲手用天然植物食材做成的作品,心里成就感满满!这不仅是一堂课,更让我明白一项生活技能从陌生到熟练的过程多有意思,还学会了辨认多种植物,了解它们的观赏、药用、食用价值等。以后,在家我也能试着包粽子,和家人一起分享这份用植物创造美味的快乐!

——2024级电子信息类陈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