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与鉴赏能力,5月24日在郭杨老师教授的《中国古典音乐》课程中开展了充满古典美学的双校区联动三师授课,围绕“山水与古乐”为主题,音乐学博士郭杨老师与美术史论硕士胡挽澜老师、音乐表演硕士颜汐宸老师带领同学们从不同角度领略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

揭开《千里江山图》的审美密码
在活动伊始,綦江校区《文化与器物审美》课程胡挽澜老师以《千里江山图》为代表,深入剖析了中国古代山水画中的审美内涵。胡老师详细介绍了这幅传世之作的创作背景、画家王希孟的生平以及画作所运用的独特技法。他强调,《千里江山图》不仅仅是一幅描绘山水的画作,更是中国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寄托。画中山峦起伏、江河蜿蜒,每一处景致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胡老师引导同学们从构图、色彩、意境等方面欣赏画作,让大家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山水画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解读《只此青绿》的舞蹈诗剧之美
綦江校区《音乐剧》课程的颜汐宸老师则将目光聚焦于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她介绍了该舞蹈诗剧的两个不同版本,一个以画家王希孟的视角展开,通过舞蹈展现画家创作《千里江山图》时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波动;另一个则以山水画作本身为线索,用舞蹈语言描绘画中的壮丽山河。颜老师详细分析了两个版本在舞蹈编排、音乐运用、舞台设计等方面的特点,让同学们了解到舞蹈如何与山水画相结合,将静态的画面转化为动态的艺术表演。同学们被舞蹈诗剧中优美的舞姿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所吸引,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千里江山图》的山水之间。

聆听《高山》《流水》的艺术魅力
合川校区《中国古典音乐》课程的郭老师从音乐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古乐《高山》与《流水》进行了深入讲解,并与现代交响乐进行了对比。郭老师介绍了古琴的历史渊源、演奏技法以及《高山》《流水》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课堂中不仅欣赏了古乐《高山》展现了山的巍峨雄壮,《流水》则描绘了水的灵动飘逸,两首古乐通过古琴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将自然山水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郭老师对比了中国古乐与西方交响乐在乐器上的配置、音乐结构等方面的差异,让同学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古乐的个性与魅力。

此次《中国古典音乐》课堂通过三位老师的精彩讲解,将中国古代山水画、舞蹈诗剧和古乐有机结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全方位的艺术体验。这种沉浸式的艺术体验,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界限,将视觉、听觉、甚至触觉(通过想象)融为一体,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艺术鉴赏能力,培养了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时代价值,激励着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探索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让古老的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此次双校区联动三师授课的成功实践,也为高校艺术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即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构建更加多元、立体的艺术教育体系,从而更好地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