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革新与社会变迁深度交织的时代,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深刻重塑人类社会的法律与伦理框架。2025年5月26日,远景学院法学教师李丹与生物学教师陈春彦联合开展“基因隐私与基因编辑的法律边界”双师课堂,通过跨学科视角分析基因技术应用中的法律和伦理困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科技进步与人类尊严的平衡。
课堂一开始,陈春彦老师以有趣的“手指游戏”引入生物基因这一话题,通过分析两个手掌交握时,左手的大指拇在上还是右手的大指拇在上,指出不同学生与艺术性、逻辑性基因的关联,引导学生了解基因对个体特征的影响,激发了学生对基因科学的浓厚兴趣。随后,她系统阐释了基因、基因组、基因编辑等基本概念,并结合CRISPR的技术原理,将抽象的生物学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个体体验,为课程后续讨论奠定了生物知识基础。

之后,李丹老师从法律视角切入,结合“中国基因歧视第一案”,深入剖析基因数据泄露引发的社会问题。她强调,基因信息泄露可能导致就业歧视、保险拒赔、医疗欺诈等危害后果。而在当前的法律体系中,基因数据属于《民法典》界定的“个人敏感信息”范畴,其收集、使用、存储等环节都需要遵循《个人信息保护法》的严格规范,包括单独同意、最小必要及加密存储等要求。

在课堂讨论环节,两位老师通过抛出2018年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与2025年巴基斯坦艾莎基因编辑治疗两个事件,组织两组学生围绕“基因编辑应用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展开激烈辩论。一组同学从技术普惠性出发,主张基因编辑可以为传染病、罕见病等患者提供救治希望,具有一定的医疗和社会效益;另一组同学则强调“优化基因”可能引发的社会不平等,损害人体的多样性。在辩论之中,学生们进一步加深了有关基因编辑的应用场景和法律伦理边界等相关知识的理解。

在辩论之后,李丹老师指出,在贺建奎事件中,贺建奎及其团队成员通过伪造伦理审查文件、非法植入基因编辑胚胎,最终因非法基因编辑被判处“非法行医罪”。但基因编辑是否属于“行医”的概念却一直存在争议,因此,为了适应科技社会发展的需要,《刑法》后续增加了“非法植入基因编辑、克隆胚胎罪”这一罪名,进一步规范了对该行为的认定。而反观艾莎事件,其基因编辑行为的合法性源于《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伦理指引》对体细胞基因编辑的明确授权,即“针对现有医疗手段无效的致命疾病(如重型地中海贫血),经动物实验验证安全性并获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审批后,体细胞编辑可用于医学治疗”,因此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课堂尾声,两位教师从不同维度提炼核心观点。陈春彦老师呼吁“守护代际公平底线”,强调禁止可遗传生殖细胞编辑是防止基因霸权的关键;李丹老师则聚焦“基因数据全生命周期保护”,建议完善基因检测、基因编辑的合规审查与责任追溯机制。此次双师课堂不仅让学生系统掌握了基因技术的法律伦理规范,更为学生播下理性审视技术发展的种子,助力其在科技浪潮中坚守法律人文价值的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