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青春赋能乡村振兴 泡桐树下共话传承|远景学院师生赴涪陵区泡桐村开展实践调研

时间:2025-04-21 22:50 浏览:

人间四月,芳菲未尽,万物复苏。2025年4月18日,远景学院教学副院长李梦瑶、书院部指导老师路梦遥以《社会学认知与实践》课程为基础,携学生一行走进涪陵区泡桐村。在2014级优秀校友、村党支部书记余欣蔓的带领下,展开了一场以“乡村振兴与文化寻根”为主题的实践调研活动。从老校友重逢的温情时刻到田野调研的真切体验,从村史探源的深度对话到校友生动讲解驻村的一个个细节,师生们以脚步丈量土地,以实践触摸乡情,为泡桐村的振兴之路注入青春活力。

老树新枝续情谊 远景人共话振兴

当校车驶入泡桐村党群服务中心,泡桐村党支部书记余欣蔓——远景学院2014级财务管理校友,早早就在门口等待母校师生的来临,亲自为同学们准备了当地的美食。同学们一边享受着美食一边探寻着新的环境。夏晗同学询问余书记:“泡桐村为什么叫泡桐村呢?”余书记动情地为同学们讲述着村名由来:“村里以前有一颗树叫泡桐树,这棵树是泡桐村的“历史”,尽管这棵树现在已经不在了,但是这棵树见证了泡桐村的困顿,也见证了泡桐村的发展。

谈及村庄发展,余书记眼中闪着坚定:“乡村振兴不能只靠政策输血,更需要文化造血。泡桐树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未来我们要围绕它打造独特的文化IP。”这番话让在场师生深受触动,李梦瑶副院长颔首赞许:“泡桐树与学院五百年的菩提树一样,都是凝聚精神力量的象征。找到这样的内核,振兴才有根脉。”

春笋破土耕希望 田间课堂悟匠心

午后,老师和同学们跟着余书记的步伐对泡桐村进行实地调研,大家一起走进云上农夫集市,一起走进美心红酒小镇,一路欢声笑语。一踏入小镇,仿佛穿越到了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小镇,色彩斑斓的房屋,石板路两旁是精致的橱窗。当地民宿也是根据泡桐村的特色所打造而成的,非常具有性价比。每当阳光洒下,江面蓝蓝的,草坪非常大,在江边蔓延,翠绿的颜色让人心旷神怡。

师生还们跟随村民深入田间竹林,开展春笋挖掘实践。村民手持特制铁撬,示范“巧借力”的破土技巧:“撬笋要顺着根部斜插,手腕发力要柔。”同学们跃跃欲试,挥撬掘土间,春笋裹着泥土清香破土而出。远景学院彭豪宇同学抹去额间汗水笑道:“本以为挖笋是硬拔,没想到是需要巧劲。乡村振兴何尝不是如此?既需青年热血,也要智慧破局。”劳动间隙,竹林间回荡着欢声笑语,沾满泥土的春笋与年轻的笑脸构成最生动的乡村振兴图景。

签约共建谋长远 文化IP启新章

调研尾声,师生齐聚泡桐村党群服务中心。在李梦瑶副院长主持下,同学们结合所见所感踊跃建言:有的同学提议举行摘李子节,通过亲自采摘李子获得独到的体验;有的同学构思提取胭脂萝卜中的天然色素,将其与扎染相结合体现非遗技术与传统文化之美…•听着这些创意,余书记感慨:“青年一代的视角总能带来许多惊喜,这些点子就是我们需要的‘破土之力’。”

总结发言中,李梦瑶副院长以诗意语言点明核心:“泡桐村要像春笋一样,在传统土壤中孕育新芽,我们要讲好品牌故事、凝聚精神内核,我们更要让泡桐村的精神在文创产品、研学课程中焕发新生。”随后,远景学院就乡村振兴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泡桐村持续探讨,希望以本地调研为契机,深入校友交流、深化校地融合。

当学术殿堂与田间地头相连,当青春创意邂逅乡土智慧,泡桐村的振兴故事便有了更厚重的注脚。而远景学院的师生们,正以实践为墨,以乡情为纸,在这场青春与土地的对话中,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振兴篇章。

学生心得

这次去涪陵区泡桐村实践让我有了前所未有的体验,从前我只在新闻或者报纸上看到共产党员在基层做实事,没想到这次我也能来到泡桐村跟着欣蔓书记了解基层工作,对泡桐村进行调研。在这次的调研中,我发现了很多我所不了解的泡桐村独有的产业和风景。在欣蔓书记的身上也学到了很多,我们也从自己的视角提出了一些小小建议,希望能够为泡桐村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走进乡野,与久违了的山野自然热烈拥抱,让身体和心灵沉淀下来,找回内心的宁静,是我们平常生活中所体会不到,感谢远景学院给我们这次实践调研经历,感谢本次实践活动,让我受益匪浅。

——2024级网络与新媒体 夏晗

现在越来越多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回老家当村支书,这个现象挺值得关注的。国家这几年搞乡村振兴,农村确实需要有文化的年轻人。以前大家都觉得读完书就该留在大城市,现在观念慢慢变了,年轻人发现农村也有发展机会。这些大学生村支书确实能带来不少改变。他们懂技术,会帮村里搞直播卖农产品,用手机软件管账目,还能用法律知识解决土地纠纷。很多老办法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能用新思路处理。比如教农民做电商,把土特产直接卖到城里,收入一下子就上去了。这种选择对城市和农村都有好处。农村有了年轻血液,发展速度加快了;城市压力也能减轻点,不是所有人都挤在城里找工作。这些年轻人就像桥梁,把城里的新观念带回去,又把农村的好东西带出来。说到底,这种选择既现实也有理想。现在农村政策好,当村支书既能实现个人价值,又能实实在在为家乡做事。年轻人在大城市卷不动,回乡发展反而能闯出新天地。这种趋势要是能持续,对农村建设肯定是件大好事。

——2024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周子杰

在经过颠簸的路程后,我随车子到达了涪陵的泡桐村,我看到了之前的学姐毕业后放弃去大城市的机会,回到了乡村,回到了家乡,我不禁想,在这里真的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吗,但是当我看到了偏僻的乡村里建造起现代化的景点,所有的人都在为村子搏一份美好的未来时,我的疑问慢慢消融,村子的发展需要有人带领,而拥有丰富知识的大学生是最好的人选,国家对于大学生返家乡大力支持的态度也是有力的后盾,这次的旅行在我的心里播下一颗奉献家乡的种子,在不远的将来,这颗种子也许会长成参天大树。

——2024级电子信息 樊亚勋

走进泡桐村,最直观的感受是“乡土味”与“新活力”的碰撞。这里不仅有美心红酒小镇的辐射带动,更藏着独特的乡村魅力:春日挖笋的野趣、设计感十足的地下民宿、俯瞰江景的“云端泡桐”观景台、烟火气满满的烧烤集市,吸引着年轻游客打卡。村里还通过短视频账号推广特色,村干部带头跑项目、搞活动,让泡桐村逐渐热闹。但交通不便仍是短板,山路崎岖让部分游客却步;村中常住仅千余人,多为老人,发展后劲仍需加强。此行让我明白,乡村振兴不是“复制景区”,而是扎根乡土,用巧劲盘活资源——保留柴火灶的香气、竹林里的笑语,用真诚和创意留住人心,让村庄既有“流量”更有“留量”。

——2024级德语专业 龙佼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