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合 | 双师授课】当数据“会说话”——记合川校区远景学院《大学英语》课程跨学科双师授课

时间:2025-05-09 22:28 浏览:

为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数据分析素养,5月8日,合川校区远景学院《大学英语(4)》课程教师唐智盟与数学教师朱雪珂联袂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双师授课。本次课程以“The Health of Nations”单元内容为基础,通过英语与数学的学科交叉,引导学生穿透数据表象,洞察公共卫生领域的真相与谬误。同学们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不仅提升了英语文本分析能力,更掌握了识别统计陷阱的关键技能。

在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中,唐智盟老师首先带领大家回顾了关于印度的糖尿病、法国吸烟相关疾病、智利的肥胖率的三篇案例文章。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们热烈探讨了“最具说服力的数据”及其社会意义。“统计数据无处不在,但可能因误解或刻意操纵而产生误导。”唐老师强调道,“这正是我们需要数学思维来解构数据的原因。”

随后,朱雪珂老师从专业角度揭开了“数据说谎”的真相。她通过精心设计的案例,生动剖析了统计滥用的常见形式:从“仅调查管理层却声称代表全体员工满意度”的样本偏差,到“纵轴非零起点夸大微小增长”的误导性图表;从“选择性呈现有利数据”的局部描述,到“将相关性曲解为因果关系”的逻辑谬误。朱老师特别以“喝红酒的人更长寿”这一典型误读为例,揭示了混杂变量对统计结论的影响。

在双师指导下,课堂进入了精彩的互动实践环节。同学们分组对“吸烟减少寿命2250天”“未婚男性少活3500天”等统计结论展开批判性分析。李好同学指出:“这些数据可能忽略了社会经济地位等关键变量。” 桑子涵同学则发现:“样本量和抽样方法直接影响结论的可信度。”通过城市发展排名、电影票房数据、牙膏销售调查等案例的实战演练,同学们逐渐掌握了“数据需结合语境”的分析要诀。

唐智盟老师分享道:“语言学习不仅是词汇语法的积累,更是思维方式的培养。”朱雪珂老师补充:“数据本身不撒谎,但解读方式决定真相的走向。希望同学们能将这些分析工具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

在这场别开生面的跨学科课堂中,英语的语言分析与数学的统计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们不仅提升了用英语讨论专业话题的能力,更培养了“用数据思考,但不被数据欺骗”的批判性思维。未来,远景学院将持续推进此类创新教学模式,为培养具有跨学科素养的新时代人才探索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