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双师授课】符号解码:广告英语中的文化基因与心理学效应——远景学院《大学英语(2)》双师课堂

时间:2025-04-18 23:11 浏览:

2025年4月14日下午,英语教师黄煌与心理学教师吴昊飞携手在九教101教室给远景学院的学生们带来了一场“英语广告解码”的跨学科双师授课,带领学生解构消费行为背后的语言密码与心理机制。本次课堂通过语言与心理学的深度交融,带领学生探索广告背后的英语语言艺术与文化密码。

Part 1:语言解码——广告如何用修辞偷走注意力?

课堂伊始,吴昊飞老师通过PPT展示了一系列生活中的广告案例,从街头的公益广告到社交媒体上的品牌宣传,从传统海报到数字化广告,内容丰富多样,并结合广告案例解释背后的心理学效应,如权威效应、曝光效应等,并解释广告如何通过视觉符号传递隐性信息。黄煌老师随即用流利的英语引导学生发现广告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例如押韵、双关、头韵等修辞手法,并鼓励学生用英语分析广告中的关键词汇和文化符号。

通过拆解迪斯尼“When Dreams Come True”的押韵节奏与多芬“real beauty”的反讽策略,黄老师带领学生进入广告英语的修辞世界。

Part 2:心理透视——从众效应如何操控你的选择?

随后吴昊飞老师通过脑科学实验数据揭示:“当广告激活大脑奖赏系统时,消费者的决策机制会被潜意识接管。”她播放了一段“网红餐厅排队”的延时摄影,并提问:“如果告诉大家这家餐厅评分只有2星,队伍还会存在吗?”吴老师继续拆解拼多多和香飘飘奶茶的广告语,以及化妆品广告中“90%用户推荐”的表述存在统计学陷阱;老师趁机引入“社会证明”理论,广告通过制造虚假共识来降低消费者的防备心理,而让消费者在“从众”的误导下做出消费行为,而真相往往藏在看不见的地方。

Part 3:跨文化透视——广告镜像中的国家价值观

为深化跨文化理解,黄老师播放了英国John Lewis和美国Apple两个国家的广告视频,要求学生用英语分析“广告中的文化隐喻和国家价值观的体现”。在分析John Lewis的广告“The Red Truck”时,学生们发现广告通过一个女孩与玩具卡车的奇幻旅程,传递了“家庭团聚高于物质消费”的价值观。广告中的旁白反复强调:"Sometimes the most precious things aren't things at all."(有时最珍贵的东西根本不是物质)黄老师向大家讲解该标语通过悖论挑战消费主义,这是典型的英国文化特征,而苹果公司推出的“Privacy”广告聚焦于用户隐私保护。广告通过展示苹果设备上的隐私功能,如App Tracking Transparency和隐私标签,强调了用户对个人数据的控制权。广告中的配音说:“Your data is yours. Your choice is yours.”(你的数据属于你。你的选择属于你)苹果的广告体现了美国价值观中的个人自由和隐私权。通过将隐私定位为基本权利,苹果与美国文化中对个人自由和责任的强调相一致。

广告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文化的窗口。通过广告,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价值观、消费习惯,甚至是社会趋势。当引导学生用英语和心理学交叉去思考和解构广告中的文化密码时,他们实际上正在成为全球语境下的批判性消费者。

随着双师课堂的不断探索,学习的边界正在被不断拓宽。对于学生而言,这不仅是一堂英语课,更是一次打开世界窗口的旅程,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广告英语的核心表达,同时提升了语言运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更是了解了广告背后的心理学机制。这种语言与心理学的跨学科联动,正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培养他们成为具备全球视野和文化敏感度的未来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