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双师共话网络暴力治理 ——多学科视角解析网络空间难题

时间:2025-04-17 21:44 浏览:

2025 年 4 月 14 日晚,重庆移通学院远景学院新媒体传播领域的王曦妍老师受邀走进通识教学部法学专业背景的黄延果老师课堂,以 "从键盘暴力到社会共治——多学科视角下的网络暴力" 为主题开展双师授课。两位教师分别从社会学、法学与新媒体传播维度构建知识坐标系,通过跨学科对话破解网络暴力治理难题,为在场学生带来立体化的学术思考。

黄延果老师率先从社会学视角切入,以 "粉发女孩郑灵华事件"" 谢广军女儿网暴开盒 "等典型案例,系统梳理网络暴力的不同形态。她特别指出,网络空间的匿名性机制形成" 责任分散效应 ",个体在群体狂欢中易丧失理性判断,陷入" 法不责众 "的认知误区。" 当键盘成为面具,从众心理就会催化暴力基因。"黄老师援引勒庞《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理论,剖析网络暴力背后的深层动因 —— 技术赋权下的话语权失衡与社会规范的虚拟空间缺位,警示学生警惕" 多数人的暴政 " 对公共理性的消解。

王曦妍老师则聚焦新媒体传播规律,在 "沉默的螺旋" 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拆解舆论形成的模型。她以某高校学生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食堂卫生问题为例,演示网络暴力从个体攻击到群体极化的演变周期:初始谣言在社交平台快速裂变,沉默的大多数因害怕孤立选择 "螺旋式沉默",最终形成压倒性的舆论暴力。"新媒体既是信息传播的高速公路,也是情绪共振的放大器。" 王老师强调,平台算法的 "信息茧房" 效应可能加剧观点撕裂,而专业媒体的议程设置、意见领袖的理性引导,正是破解传播困境的关键变量。

在理论讲解与案例剖析间隙,两位老师精心设计了多轮思辨互动环节,以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深层思考。当王老师抛出讨论题:"‘多数意见’为什么会给周围的人带来压力?"一位同学结合亲身经历分享:"班级群投票时,少数派发言会被刷屏忽略,后来我也不敢表达不同意见了。" 黄延果老师随即从社会学角度深化分析:"这种压力本质是群体对个体的规训机制,网络空间的‘数字全景敞视’效应会放大这种心理威慑,导致个体自我审查加剧。"

回归法学维度,黄延果老师结合《民法典》与《个人信息保护法》详解受害者如何通过向平台举报、民事诉讼、刑事自诉等多元途径维权,特别提示 "取证时效性" 和 "证据链完整性" 的实操要点。"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每一次恶意点击都可能触碰法律红线。"

课后,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这节双师课,不仅深入理解了网络暴力的复杂性,更意识到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要在网络空间中保持理性,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不做网络暴力的参与者和传播者,积极传播正能量,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作为学校 "课程思政 + 跨学科教学" 的创新实践,此次双师授课打破学科壁垒,通过多维度的理论阐释与案例观照,引导学生从 "现象围观者" 转化为 "治理参与者"。正如课程结语中所说:"每一个健康的网络生态,都始于每个个体的理性自觉 —— 这是跨越学科边界的共识,更是数字时代的公民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