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远景课堂】多师授课 颠覆传统 | 跨学科角度直击“看不懂的佛教艺术”

时间:2023-10-28 10:40 浏览:

2023年10月26日上午第1-2节课,在菩提多功能教室3,远景学院艺术鉴赏与创意表达课程开展了一次别样的多师授课,课程主讲教师赵丹邀请了来自通识教学部研究宗教文明的陈明波老师,以及来自远景学院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洪念老师,带来了一次佛教艺术的专题授课。

课程前期赵丹老师为同学们做好了艺术鉴赏的基础知识铺垫:融入历史学、心理学、女性主义等视角对艺术作品的综合分析(背景分析+形式分析)达到对艺术作品更好地观看。课程伊始,赵丹老师和同学们展开互动进行了佛教概述后便迅速切入主题。“在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走进寺院、石窟、艺博馆等场所接触到佛教艺术,往往我们会看不懂那些佛像、佛传图、本生图、经变相等,了解佛教的形成、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艺术的主要形式是看懂佛教艺术的前提,这四个点也是本次授课的主要内容。”

图片图片

陈明波老师对佛教的形成、佛教的基本教义两部分内容进行了非常精彩的讲授,“梦象受孕”、“佛陀出生”、“七步莲花”、“逾城离家”、“削发出家”、“树下参悟”、“佛陀涅槃”等故事皆用中外艺博馆的艺术作品作为配图,同一个主题多幅作品。结合重庆大足石刻的六道轮回图,陈老师解读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已知来引导同学们对课程做出更好地回应,课堂非常热闹。

图片

洪念老师引入大量史料,从中外交流的历史中来讲授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状况等内容。其中,洪老师对佛教传入中国的三种说法(汉明感梦求法说、伊存授经说、老子佛陀说)引用了大量的文本,同学们沉浸课程,感知历史学的严谨。“三武一宗之厄”让同学们了解到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路绿灯,同时也引发了对佛教和道教相关问题的思考。

图片

赵丹老师带来的内容是佛教艺术的主要形式:寺院艺术、石窟艺术。尤其是对后者的讲授,同学们不仅知晓了为什么开凿石窟、在哪开凿石窟等基础内容,还能结合前面两位老师的讲解对赵老师引用的大量佛教艺术案例进行观看和分析。临近尾声,赵老师布置了课后任务:观看纪录片《大足石刻:石头上的世界》、《敦煌》,并尝试分析纪录片中的一件佛教艺术作品。

图片

转眼间课程结束了,同学们意犹未尽,继续谈论着课程,谈论着佛教故事、历史与艺术,有整理笔记的、有留下来和老师交流的、也有说要多开展这种课堂形式的、还有提出去大足石刻实地实践的,脸上露出满是知识丰收的喜悦。在远景学院通识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双师授课、多师授课的尝试不仅仅只是口号、形式,而是实实在在地达到建立在教学内容上的学科之间的融通。

学生课堂感悟

课堂氛围很活跃,不同的老师讲课有不同的效果,波波老师讲的宗教部分气氛更为活跃欢快,洪念老师的历史课堂更多了几分专业严谨,而赵老师则结合两位老师的精华为我们做补充总结,回归到艺术课本身。我认为这种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来同一课堂产生的碰撞能够更加激起我们思考与学习的热情,课堂也不生硬无聊,增加了学习的乐趣。

——姜昆杓 2023级工商管理

今天这堂课我对佛教有了一点浅薄的认识,佛学不是迷信,以后我会去多了解一些相关知识。了解了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很感叹佛教在中国逐渐本土化,甚至盖过了本土宗教。在佛教艺术的鉴赏时,准确把握作品背景是艺术鉴赏的前提与基础,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去理解,怪不得以前看不懂呢。今天的三师授课非常的精彩,尤其是陈老师,课件图文并茂,经常与我们互动,课堂气氛非常好,今天非常感谢三位老师的授课,非常期待还有下一次。

——熊宇 2023级网络与新媒体

这节课的内容,把艺术、宗教信仰以及历史融合在一起;不同于传统的艺术课,让艺术鉴赏多维度、多元化的呈现,不仅学到了艺术带来的赏心悦目,还了解到了它的历史文化。课上从雕塑图片为背景,从宗教起源为开头展开了主题学习内容,我觉得艺术鉴赏不仅仅是对作品的艺术分析,还要对其内容和历史背景加以了解,今天的这堂课是我期待的。

——刘磊 2023级数字媒体艺术